袁隆平院士墓前,这位外国人说了这样一段话——“亲爱的袁隆平老师,我们来迟了。”
6月28日,湖南长沙。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RAKOTOSON Philibert)站在袁隆平院士墓前,久久凝视着墓碑。
他捧起一碗杂交水稻稻米,献给袁隆平院士:“如果没有袁隆平老师,马达加斯加就没有杂交水稻。”
拉库托松·菲利贝尔是来湖南参加中非经贸博览会的,抵达长沙后,他先来到了唐人万寿园,那是袁隆平院士长眠之地。他牵挂着这位中国科学家。
尽管,袁隆平一生从未去过马达加斯加,然而,袁隆平等中国科学家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跨越山海,远播非洲,改善了无数人的生活。
水稻是马达加斯加重要的农作物,由于技术、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该国稻米产量始终无法完全满足自身需求。
为帮助非洲寻求增加粮食产量的良方,一批中国专家长期驻扎非洲。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产业发展处处长宋春芳记得,有一次,他们准备动身前往马达加斯加,临行前,袁隆平特意叮嘱他们要加快杂交水稻在当地的推广进度。
“每次出发前,袁老师都会对我们进行一番详细的指导。”
在宋春芳的记忆中,袁隆平总喜欢打开一幅世界地图,细数杂交水稻在哪个国家基础好,哪个国家基础一般,甚至气候、土壤等具体信息,他都了如指掌。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院士毕生的追求。这样的美好愿景,在遥远的马达加斯加播下了种子。
不仅是袁隆平院士一人,多年来,一代代杂交水稻人为这个美好的愿景努力奔跑。
2007年,中马两国开展杂交水稻技术合作,次年年底,中国专家胡月舫远赴马达加斯加,着手研究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杂交水稻品种,至今已是第16个年头。
胡月舫说,为了找到适应性最好的杂交水稻品种,在常驻马达加斯加期间,他和技术团队几乎跑遍了这个岛国所有的水稻种植区。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中国专家还通过实地授课等方式,向非洲各国的普通农民、技术人员提供培训。真正让“良种”“良法”在非洲大地生根结果。
依靠中国技术培育的杂交水稻平均产量是当地品种的2到3倍。通过大力推广杂交水稻种植,马达加斯加将有望逐步实现大米的进口替代,实现粮食出口。
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执行主任张立军说:“我们希望能立足马达加斯加面向非洲,通过中非杂交水稻技术合作,助力非洲早日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
袁爷爷,您看见了吗?一粒小小的稻种,见证着中非的深厚情谊。而您的梦想正漂洋过海,在远方扎根……(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