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在银行上班偷偷告诉我:她说银行里好多账户里的钱啊,躺了三十多年都没人碰。说不是存钱的人忘了,而是这种账户大部分都是老人账户,一存就存到人走茶凉谁也不知道了,家里人都不知道老人有这样的一笔钱!而且这些账户里的钱啊,少的存了几万块,多的存了几十万,到期银行就自动续存,有的账户这十几年下来啊,本金和利息翻了好几倍了。我当时听她这么说,手里的奶茶都差点没拿稳 —— 倒不是馋那笔钱,是心里忽然揪了一下,像被什么软乎乎的东西撞了下,又酸又涩。 朋友当时手指还在键盘上敲着,眼睛却往柜台外扫了一圈,确定没人注意才接着说。她上个月整理支行的旧档案,从铁皮柜最底层翻出个牛皮纸信封,里面装着个绿皮存折,封面印着八十年代的银行 logo,都褪成浅黄了。户主叫王秀兰,1989 年存的三千块,定期三年,到期后没取,系统就一直自动转存,算到今年,连本带利快两万五了。 我问她没试着找家属吗?朋友叹口气,说找了快一个月。先查户主登记的地址,是城南的老胡同,去年拆迁改成了公园,原来的住户早散了。又查社保记录,王秀兰 2012 年就去世了,名下没子女,只有个侄子早年去了外地。朋友托派出所的同学查户籍迁移记录,才找到那个侄子的电话,打过去第一遍人家以为是诈骗,直接挂了,第二遍朋友把存折编号、存款日期都报了,对方才半信半疑。 过了一周,那个侄子来了银行,五十多岁的样子,穿件灰夹克,手里提个旧布包。他一进门就问王秀兰的存折是不是真的,朋友把存折递过去,他翻了两页,突然就站在那儿不动了,手指摸着存折上的名字,好一会儿才说,这是他姑,当年他爸妈走得早,是姑姑把他带大的。1989 年他要去外地当学徒,姑姑塞给他五百块,说自己还有钱,让他放心去,原来那时候姑姑就把钱存起来了。 他说姑姑一辈子没结婚,退休后一个人过,他后来在外地成了家,每年就春节回来看看。2012 年姑姑走的时候,他回来处理后事,收拾房子没找到存折,还以为姑姑真没留什么钱。现在看到存折,才想起姑姑当年总说 “以后有急事,你就去银行看看”,那时候他没当回事,没想到姑姑是真留了后路给他。 朋友帮他办手续的时候,他说这笔钱不能乱花,要存起来,以后给孙子当教育基金,让孩子知道有个太姑婆,当年把所有积蓄都留给了家里人。 我回家跟我爸说这事,我爸突然放下手里的茶杯,说你爷爷好像也在银行存过钱。我爷爷 2018 年走的,走之前病了半年,好多事都记不清了,没提过存款的事。第二天我跟我爸去家附近的银行查,报了爷爷的身份证号,还真查出个账户,2005 年存的一万块,定期五年,之后一直自动续存,现在有两万多了。 我爸拿着账户明细,半天没说话。他说 2005 年我刚上初中,爷爷那时候在小区门口摆摊修自行车,每天早出晚归,总说自己攒了钱,等我上大学用。后来我上大学那年,爷爷摔了一跤,把积蓄都花在看病上了,我还以为那笔钱早没了,没想到他当年偷偷存到了银行,没跟任何人说。 现在那笔钱还在账户里,我爸说暂时不取,等我结婚的时候取出来,算是爷爷给我的嫁妆。他说每次看到那个账户余额,就像爷爷还在摆摊,笑着说 “囡囡的学费我早准备好了”。 朋友后来又跟我说,她最近又找到一个老人的账户,1992 年存的八千块,户主是个老爷爷,当年存的钱是给孙女买钢琴的。后来老爷爷走了,孙女也长大了,在外地当音乐老师。朋友联系上她的时候,她正在给学生上课,听说爷爷有笔存款,当场就哭了,说爷爷当年总说要给她买最好的钢琴,可惜没等到那一天。 现在朋友每次整理旧账户,都会仔细记下班主的信息,尽量联系家属。她说这些钱不是冰冷的数字,是老人们藏在银行里的牵挂,有的是为了孩子的未来,有的是为了家人的应急,就算过了几十年,只要能找到归宿,这些牵挂就不算白留。 我现在每次路过银行,都会想起这些沉睡的账户。它们躺在电脑系统里,每年都在涨利息,就像老人们还在默默守护着家人,等着有一天,能把这份心意交到亲人手里
大家发现没?今年银行普遍变天了!不是取钱要预约,而是你去银行后根本不会想要
【1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