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丁盛将军在军事学院作报告时讲道:“54军是三等部队,要是换别的部队,印军会被揍得更惨!” 丁盛的军旅生涯其实挺接地气的,他不是那种天生就带兵的类型,而是从基层一步步爬上来的。早年加入红军后,他很快就适应了军营生活,学着怎么带兵打仗。长征途中,部队面临补给短缺,他和士兵们一起忍饥挨饿,但这也练就了大家的韧性。抗日时期,在山西一带,他指挥的团多次突围日军封锁线,破坏铁路和仓库,那时候日军装备好,但八路军靠游击战术硬是占了上风。解放战争中,黑山阻击战是他成名的关键,135师挡住了国民党精锐部队的多次冲锋,付出不小代价但守住了阵地。这仗打完,四野的部队声誉大涨,丁盛也成了知名战将。入朝作战后,虽然54军没直接上最前线,但他负责后勤和训练,确保部队状态。1962年中印边境那事儿,让他又一次上阵,指挥东段瓦弄方向。战后,他调到广州军区,重点抓南部边防,修建工事巡逻边界。南京军区时期,他组织大规模演习,部队在平原机动部署炮兵,进行实弹射击。这些经历让他对军队建设有深刻理解,晚年回忆录里详细写了长征和辽沈战役细节,分享给年轻军官。他的逝世在北京,追悼会上列出他参与的战役,墓碑刻录一生军旅历程。 现在聊聊1962年那场中印边境战争,东段作战是重点,藏南地区成了主战场,高海拔让双方补给都成问题。中国军队部署了接近3个师的兵力在麦克马洪线西部,印度则把第4军大部分部队放在克节朗河到达旺一线。第一阶段从10月20日到28日,中国藏字419部队参战,进攻克节朗,印军第7旅弹药很快就耗尽,阵亡832人被俘1065人,包括旅长达尔维准将。中国伤亡388人,推进占领藏南和达旺。第二阶段11月16日到21日,印军第11步兵旅在瓦弄方向抵抗,但印军第4军军长考尔弃前线逃离,第11旅崩溃。中国伤亡比约1:2,但最终占领整个藏南。整体东段,中国歼敌6960人,自身牺牲376人负伤811人,歼敌与伤亡比5.9:1。印军推进政策导致据点被围,指挥混乱,士气低落。 54军在1962年本来没想上战场,那时候官兵忙着生产任务,130师在四川搞农业,另外两个师在河北唐山练射击。大家都觉得边境事轮不到自己这支“农业军”。结果总参电令下来,点了54军的名。丁盛赶紧安排部队归建,一万多人从各地集结到四川,整修装备上高原。他最愁士兵掉队和车辆事故,但大多数官兵热情高,奔赴西藏。部队到察隅,靠近缅甸和印度边界,前哨抓获印军少校营长,审出指挥部在瓦弄。战斗打响,印军工事射击孔大,顶盖松散,中国战士用爆破筒端掉地堡。印军行动僵硬,邻近地堡不支援,被俘后说上级没下令。瓦弄战斗两天结束,印军第四师师长考尔和第十一旅旅长乘飞机逃离,士兵四散。印军准将霍希尔辛格率百余人撤退,被中国班长潘安寿带两人遭遇,击中准将后来确认身份。卡龙据点印军依托地堡死守,中国部队付出代价攻下。丁盛在报告中说54军是“三等部队”,因为装备封存人员匆忙,远不如精锐师。但印军脱离工事就乱,西方媒体说中国进攻如风卷残叶。 丁盛那句“三等部队”的话,其实挺有内涵的,不是自贬,而是点出54军当时的状态。部队刚从生产任务抽调,重装备在仓库,急行军上高原,准备远不如常备部队。但在瓦弄方向,他们还是打了胜仗。印军在工事里能顽强抵抗,比如卡龙143名守军死战不退,击毙92人俘51人,中国牺牲21人负伤29人,交换比不算悬殊。但一出工事,战斗力就弱。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被三名中国战士击毙,就是例子。整体战役,中国在东段用“多路穿插分割包围”战术,击溃印军第4师主力。印军后勤中断,高海拔作战生存条件差,基层部队补给跟不上。指挥层问题大,第4军军长考尔直接逃跑,导致前线崩溃。中国单方面停火后撤,归还缴获物资。俘虏政策执行好,印军士兵衣衫褴褛饥饿,中国分发棉衣毛巾肥皂,提供大米油饼。一个印军少校说没想到败这么快待遇这么好。有些俘虏从恐惧转为接受,甚至说愿留在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