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火箭发射台坍塌,或60年来首次丧失载人航天能力 当地时间27日,俄罗斯“联盟 MS-28”载人飞船,搭载3名乘组人员(含一名美国人),成功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使用的是31/6号发射台。 然而,发射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这座发射台下方的维修保障平台发生了结构性坍塌。 这可不是小磕小碰,而是结构性的彻底坍塌,更要命的是,这很可能让俄罗斯从 1961 年加加林首次飞天以来,第一次彻底丧失自主载人航天的能力。 发射台下面有个专门给火箭做底部检修的工作架,平时工程师要钻进火箭底下干活时它就伸出来,等发射前必须收回到混凝土槽里藏好。 可不知道是操作失误还是忘了检查,这次这个工作架居然没收回,就那么暴露在火箭正下方。火箭点火起飞时,最下面的一级发动机喷出来的高温火焰和气流,直接就撞在了这个工作架上。 火箭发动机燃烧时温度能达到 2500 到 3500 度,比炼钢炉的温度还高,压力更是大到能把钢铁撕裂,这个没收回的工作架瞬间就被冲毁、扯烂,最后连带着发射台的部分结构一起塌了,现场一片狼藉。 别以为这只是一个发射台的小事故,对俄罗斯来说,这简直是断了载人航天的 “活路”。可能有人会问,俄罗斯那么大,难道就这一个发射台能送航天员上天?还真就是这样。 俄罗斯虽然有 4 个航天发射场,但能承担载人发射任务的,只有拜科努尔的 31 号发射台这一个独苗。 这座建于苏联时期的发射台,承载了俄罗斯所有 “联盟” 系列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从早期的东方号、上升号,到现在的联盟 MS 飞船,几十年里不知道送了多少航天员进入太空,堪称俄罗斯航天的 “定海神针”。 之前有数据显示,2021 到 2023 年期间,俄罗斯每年都要进行 3 次左右的载人发射,全靠这个发射台撑着,现在它塌了,后续的载人任务直接就没了着落。 更让人绝望的是,修复这样的发射台可不是修个房子那么简单,没有几年时间根本搞不定。航天发射台的设计建造比火箭本身都复杂,尤其是载人发射台,要求更是苛刻,一点差错都不能有。 就拿美国来说,去年 “星舰” 火箭首次试飞时,发射台被发动机冲出来一个 7.6 米深的大坑,光是修复就用了好几个月,还只是局部损坏。 而俄罗斯这次是结构性坍塌,损坏程度严重得多,专家估计至少需要 3 到 5 年才能修复,甚至可能比新建一个还麻烦。 中国之前修复长征五号的发射台,最快一次用了 31 天,但那只是常规检修后的恢复,跟这种坍塌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这些年航天经费一直紧张,新一代的 “安加拉” 火箭和 “鹰” 号载人飞船都因为钱的问题一再推迟,现在要拿出巨额资金修复发射台,难度可想而知。 有人可能会说,那俄罗斯不会用其他发射场吗?还真不行。它的东方航天发射场虽然在 2024 年成功发射了 “安加拉 - A5” 重型火箭,但要具备载人发射能力,计划要到 2028 年才行,现在连影子都没有。 其他几个发射场要么规模太小,要么设备老旧,根本承担不了载人发射的重任。也就是说,在 31 号发射台修复或者东方发射场具备载人能力之前,俄罗斯想自己送航天员上太空,门儿都没有。 现在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轮换,主要靠美国 SpaceX 的 “龙” 飞船和俄罗斯的联盟飞船。之前两边交替发射,效率很高,现在俄罗斯这边掉了链子,只能全靠美国的 “龙” 飞船。 这就意味着,以后俄罗斯的航天员要想上太空,只能搭美国的 “顺风车”,看别人的脸色,这可不就是丧失了自主载人航天能力吗? 更让人揪心的是,俄罗斯的新一代载人飞船 “鹰” 号,原本计划 2023 年首飞,结果因为技术和经费问题一推再推,现在连发射的地方都没了,就算飞船造出来,也只能放在仓库里积灰。 想想真是让人惋惜,曾经的航天强国,竟然因为一个看似低级的失误陷入如此困境。这个 31 号发射台见证了俄罗斯航天的无数荣耀,现在却以这样的方式 “谢幕”。 更关键的是,这不仅仅是一个发射台的损失,很可能会让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彻底掉队。 等国际空间站 2027 到 2030 年退役后,天上可能就只有中国的 “天宫” 空间站了,如果俄罗斯这几年内恢复不了载人发射能力,到时候恐怕连参与国际太空合作的资格都保不住。 说到底,这次坍塌看似是一个偶然的操作失误,但背后暴露的是俄罗斯航天经费不足、设备老化、管理松懈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年,俄罗斯的航天项目一再推迟,从探月任务到新一代飞船,都因为资金短缺进展缓慢,现在又遭遇这样的事故,更是雪上加霜。 60 年来,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从未掉过队,可这次,面对坍塌的发射台和遥遥无期的修复计划,它恐怕真的要第一次面对 “无人可送、无台可发” 的尴尬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