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败走麦城后,麦城守将王甫曾报告关羽说,从麦城有一条小道,可以通往西川,但山路

炎左吖吖 2025-11-28 08:41:48

关羽败走麦城后,麦城守将王甫曾报告关羽说,从麦城有一条小道,可以通往西川,但山路崎岖,不能骑马,只能徒步行走。 公元219年,麦城,这座被吴军铁桶阵围困的孤城,断粮已三日,守军从八千锐减至八十余人。 城墙上的关羽,紧锁眉头。 此时无人知晓,一位籍籍无名的守将正用双脚丈量着生死线,试图为主公劈开一条血路。 王甫跪在关羽帐中。 这位益州士族出身的谋士,自入荆州便主管边防舆图,对巴山蜀水的熟悉程度堪比自家院落。 当吕蒙白衣渡江的消息传来,他连夜绘制出吴军包围圈示意图,标注出七处薄弱防线。 此刻他带来的不是地图,而是用鲜血换来的生路。 三日前深夜,王甫带着两名斥候缒城而下。 他们在结冰的护城河底匍匐前进,为躲避吴军巡逻队,三人白天藏于废弃的猎户木屋,夜里借着月光穿越雷池般的哨卡。 当第四日黎明抵达一处隐蔽山谷时,王甫发现岩壁上深浅不一的凿痕。 那是山民采药留下的标记,也是通往西川上庸的唯一通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但这条被藤蔓遮蔽的小径,却是绝境中的生命线。 最窄处仅容侧身通过,脚下是湿滑的苔藓与松动的碎石,稍有不慎便会坠入百丈深渊。 王甫用匕首在树干刻下记号,每前进百步便折断一根枯枝作为路标。 返程时遭遇吴军搜索队,一名斥候为掩护同伴引开追兵,最终消失在林海。 王甫带着勘测结果回到麦城时,军营已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他"扑通"跪地,双手呈上染血的路线图:"君侯!此道直通上庸,三日可达安全区!只需弃马轻装,弟兄们便能突围!" 账内,关羽这位威震华夏的名将,此刻正经历着人生最艰难的抉择。 白马坡斩颜良的快意、过五关斩六将的豪迈、水淹七军的智谋,皆与胯下赤兔马密不可分。 让他抛弃陪伴十余年的战马,徒步穿越险峻山道,无异于让猛虎自断利爪。 他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背负"逃兵"骂名。 王甫急得额头青筋暴起:"名声乃身外之物,弟兄们的性命才是根本!" 他指着帐外的士兵,那些跟随关羽南征北战的旧部,此刻眼中只剩求生的渴望。 关羽闭目沉思,最终,他语气不容置疑:"我关羽宁肯战死,绝不弃马苟活。传令下去,明日从大路突围!" 关羽的选择,将自己与部众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大路虽平坦,却是吴军精心布置的屠宰场。 吕蒙早已料定关羽会走大路,命潘璋率三千精兵设伏于临沮峡谷。 当关羽骑着赤兔马冲出麦城西门时,等待他的是密如蛛网的绊马索与箭雨。 赤兔马嘶鸣着人立而起,却被乱箭射成重伤。 关羽跌落马下,青龙偃月刀被吴军夺走。 关平为掩护父亲力战身亡,周仓自刎于城楼之下。 曾经威震华夏的荆州军团,最终只剩下数十具残缺不全的尸体。 耐人寻味的是,据《三国志》注引记载,上庸距离麦城的直线距离不足二百里。 若关羽听从王甫建议走小道,极可能在吴军合围前抵达上庸边境。 刘封、孟达虽因私怨未发救兵,但上庸守军足以助其重整旗鼓。 历史的走向,往往就在主帅的一念之间。 麦城陷落的消息传来时,王甫正在城楼上巡视。 他望着西川方向,想起与关羽初遇时的场景。 那时关羽刚拿下襄阳:"有先生在,荆襄固若金汤。" 如今城池已破,主公被俘,王甫拔出佩剑,剑锋对准了自己的脖颈。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王甫用生命践行的信念。 他死后,吴军在城中发现大量未及销毁的军事地图,其中详细标注着蜀汉境内三条秘密通道。 这些用鲜血绘制的战略情报,后来成为陆逊火烧连营的重要参考。 王甫的忠义并未随着他的离去而被遗忘。 数百年后,当地百姓在麦城旧址修建"忠义祠",香火绵延不绝。 关羽的悲剧,本质上是性格缺陷酿成的苦果。 正如古语所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过度的骄傲让他失去了倾听忠言的机会,也断送了数千将士的性命。 王甫的远见与忠义,则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真正的智者懂得审时度势,敢于突破常规思维。 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关羽的惋惜或对王甫的赞叹。 更应思考,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能否放下执念,倾听不同的声音? 能否在骄傲与谦逊之间找到平衡? 这些问题,或许比历史本身更具现实意义。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玉泉山显圣”新解:关羽亡魂为何要向吕蒙索命)

0 阅读:383

评论列表

1100032

1100032

3
2025-11-28 20:28

小编,你读的啥烂书连走哪条路都搞球不清就来码字? 更可笑的"麦城陷落的消息传来时,王甫正在城楼上巡视",王甫在荆州城楼上巡视吗?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