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但在国内,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前景暗淡的绝望感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自己成了一个痴迷于世界大国地位和击败美国的国家牺牲品,无从发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要理解这个“悖论”,首先我们要从一些基本的数据入手,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无疑处于领先地位。 2023年中国的GDP增速为5.2%,在大多数主要经济体中遥遥领先,即便2024年面临外部挑战,增速仍保持在4.8%左右,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在转型期中依旧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 这些数字背后,支撑着成千上万普通家庭的生计保障,新增就业人数、收入水平的提升、城乡差距的缩小,这些都是中国经济稳步向前的重要表现。 《纽约时报》却通过“强国悖论”这种极端的对立,试图呈现出中国发展与民众感受之间的巨大裂隙。 它将中国的强大与民众的“绝望”联系在一起,似乎暗示两者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现实情况却远非如此。中国的经济发展,远远不止体现在宏观数据上,更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举个例子,虽然中国的收入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均衡,但在过去几年,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着力改善这一问题,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2%,这表明大多数家庭的收入是稳步增长的。 尤其是在中等收入群体方面,随着收入增幅的扩大,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在提升,而那些低收入群体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并非处于“绝望”之中,而是通过扶贫、职业培训等措施,逐步走出困境。 中国的民生改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政策设计来落实的,比如国家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实施的大规模脱贫计划,已让近1亿人摆脱贫困,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中国政府一系列具体政策的成果。 而在就业方面,政府也不断优化劳动力市场,推出各类技能培训,帮助年轻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青年,找到新的就业机会,举个例子,湖北监利县通过培养“面点师”和“龙虾养殖能匠”等劳务品牌,带动了55万多人就业,这正是一个典型的“产业兴+个体富”的成功案例。 关于所谓“无从发声”的批评,实际上是对中国民众参与决策的机制缺乏了解,在中国,公众有很多途径表达诉求,最直接的就是各类政务平台和服务系统。 2025年,全国12345政务热线共处理了2400万件群众诉求,问题解决率高达96.7%,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回应民生需求的能力,通过网络平台、基层座谈等方式,普通百姓的声音可以迅速传递到决策层,从而推动政策的调整和优化。 一些西方媒体还提到中国“高储蓄率等于绝望感”,但这个论点完全站不住脚,中国的高储蓄率恰恰体现了民众理财意识的提升,反映出人们对未来的谨慎而理性规划。 事实上中国的消费市场在近年来也在发生变化,服务类和升级类消费的增长率大幅上升,表明人们在追求物质保障的同时,也在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精神享受,这与“绝望感”显然背道而驰。 与此同时,外媒对中国所谓的“国家牺牲品”的描述,完全忽略了普通中国人作为国家发展参与者的事实。 无论是创业热潮,还是乡村振兴,或者是数字经济带来的新机遇,普通民众正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开辟新的前景,中国的年轻人正在积极地投入到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领域,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机会。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强国”的背后,正是民众日益增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从基础设施到社会保障,中国的建设成果直接惠及了每个普通家庭。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的改革,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10.5亿人,医保覆盖了13.6亿人,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