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头的竹棚,总与霓虹、高楼相映,却藏着触目惊心的安全隐患。作为发达经济体,为

小奇科普档案 2025-11-27 10:17:14

香港街头的竹棚,总与霓虹、高楼相映,却藏着触目惊心的安全隐患。作为发达经济体,为何这种传统搭建仍随处可见? 核心源于成本与效率——竹材轻便、搭建拆卸快速,适配香港密集楼宇的维修、装修需求,且本地有成熟的竹棚师傅技艺传承。 但竹材易燃、耐火性极差,遇明火便会快速蔓延,正如宏福苑大火,竹棚瞬间成为火道,加剧灾情。宏福苑这次次大火就是个典型例子,火一着,竹棚像是点了引信一样,迅速烧起来,整个灾情一下子控制不住。 其实讲到底,香港还在坚持用竹棚,主要就两个字:划算。竹子便宜、轻便、好拆好装,尤其适合香港这种楼宇密度高、街道拥挤的城市格局。 比起用钢架,竹棚明显更符合“快拆快修”的节奏。而且香港本地有一整套成熟的师傅系统,几代人传下来的手艺,不但熟练还高效。 但问题来了,竹子这种材料天然易燃,根本扛不住高温,一遇明火,火势就能顺着竹棚一路爬上楼。 再加上香港不少老旧楼宇的电线本身就乱七八糟,竹棚一搭上去,有时候和电线“缠绵”得密不透风,一旦出事就是大问题。 宏福苑火灾之后,香港屋宇署和消防处的确加强了检查,也有媒体和市民呼吁改革。但回顾过去几年,类似的火灾其实已经不止一次。 每次事故后都是一阵紧张,然后慢慢又恢复原状。这个循环说白了就是“痛了才吼两声,过了又当没事”。而这背后的困局,除了成本问题,还有监管难度。 竹棚工地数量庞大,监管部门人手有限,很多时候只能抽查。更麻烦的是,部分施工商为了节省成本,会跳过一些必要的防火措施,甚至在明知不合规的地方强行施工。 就比如有些竹棚搭得太靠近店铺招牌、电线杆,明明就是高风险区域,但只要没人举报,就能一直搭下去。说到底,传统技艺也得跟着时代走。 竹棚这项技术没错,从抗战时期就开始用,几十年来也确实帮了香港不少忙。但城市发展到今天,安全标准也不能停留在过去。 不是说非要一刀切把竹棚全禁了,而是要有更新的技术来补足它的短板。比如有没有可能在竹材外包一层防火涂层?又或者在搭建时强制配备临时灭火设备? 这些都不是天方夜谭,关键是有没有人愿意先动起来去试。这事其实也不只是香港一个地方的难题。放眼全球,不少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也都会遇到类似的“传统与安全”矛盾。 像日本东京,很多地区老建筑密度大,电线也裸露在外,早年也发生过多起因电气老化引发的大火。后来政府投入资金进行电缆入地工程,虽然过程慢,但确实提升了整体安全水平。 再比如巴黎,在经历了数次老城区火灾后,也推动了一系列老楼改造工程,强制提升消防标准。这些例子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传统不是包袱,但也不能成为推卸改革责任的借口。 从政策角度来说,香港其实并不缺相关法规。《建筑物条例》和《消防安全指引》里都提到过对临时结构的要求,包括防火距离、施工规范等等,只不过执行环节存在盲区。 真正要解决问题,不能只是靠一次次的灾后追责,而是要从制度设计上让每一个环节都不留空子。比如是不是可以推动竹棚搭建前必须备案,消防部门提前介入审批? 又或者设立一个专门的第三方安全评估机制,对施工现场进行动态检查?这样一来,既能保留竹棚的便利,又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当然,说到底还是一句话,安全这事不能靠运气。宏福苑的火灾带来的伤痛,不该只是新闻里的一次“警钟”,而应该成为推动改变的动力。 香港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制度成熟的城市,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去解决这个长期存在的隐患。保留传统技艺没错,但如果不能与现代安全标准接轨,那它就不再只是“传统”,而可能变成“隐患”。 城市再繁华,如果背后是藏着一根根随时能点燃的引线,那再多的灯火也不踏实。与其在事故后悔不当初,不如现在就开始把该补的漏洞补上,把该改的制度改掉。 这样才能让街头的竹棚,既保有时代的味道,也不再成为灾难的导火线。

0 阅读:267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31

用户10xxx31

9
2025-11-27 16:30

学古代安全员定时敲锣打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加油][加油][加油]

猜你喜欢

小奇科普档案

小奇科普档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