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态度急转弯?根据日本《每日新闻》11月25日的报道,日本外务省次官船越健裕25日在外务省会见了中国驻日本的大使吴江浩。由于这件事刚刚发生不久,日本方面还没公布会见的具体信息,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网站也没有更新相关内容,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是日本态度转变的信号之一。要不然,在这个时候日本没必要会见中国驻日本大使这个级别的官员。 经济困局是压垮日本强硬姿态的第一根稻草,日本财务省11月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日贸易额同比下滑4.3%,其中日本对华出口暴跌12%,汽车、电子零部件两大支柱产业首当其冲。 丰田在华销量同比降18%,本田关闭了武汉一家生产线;更要命的是半导体产业链,日本为配合美国对华限制,减少了对华光刻胶出口,结果自家企业订单被韩国三星抢走,前三季度光刻胶出口额少了320亿日元。 渔民的抗议使高市早苗政府面临较大执政压力,日本水产厅数据显示,受对华出口渠道收紧影响,2025年日本扇贝、金枪鱼对华出口量骤降60%,北海道渔民集体上街抗议,标语直指政策对民生的影响。 北海道是自民党传统票仓,2026年参议院选举临近,失去渔民支持将直接影响选情,高市早苗政府对此有清晰认知。日本媒体披露,此次紧急会见中,“水产出口和半导体合作”是核心议题之一。 经济压力之外,日本高调宣扬的军事部署存在明显短板,《东京新闻》11月报道显示,自卫队早在2021年就制定“台海有事”时依托西南诸岛作战的预案,包含“水陆机动团突击”“大规模两栖作战”“导弹火力封锁”三套方案,但实际可行性存疑。 被重点宣传的12式反舰导弹改进型实际效能有限,防卫省10月宣布该导弹量产,宣称射程延伸至900-1000公里,可覆盖台海周边,但《京报网》指出其关键技术短板:虽采用复合制导提升精度,发动机可靠性问题尚未解决,2025年试射时曾出现推进系统故障。 能源运输通道受台海局势制约的现实,是日本调整对华策略的关键诱因。《人民日报》2025年2月披露的日本中长期能源规划显示,其2023年能源自给率仅15.2%,94%的石油、60%的液化天然气依赖进口,其中80%的能源运输需经台海周边的巴士海峡、宫古海峡。 经产省内部评估报告测算,若台海爆发冲突,日本能源储备仅能支撑14天,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将在一周内停产。 此前日本曾尝试联合印度开辟“替代航线”,但测算显示运输成本增加3倍,遭到丰田、本田等企业明确反对。 美国大选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削弱了日本强硬立场的基础。2025年大选进入倒计时,特朗普团队明确表示,若当选将“重新评估美日安保条约”,要求日本将驻日美军费用再提高50%——这一表态有明确先例,2018年特朗普曾通过类似方式迫使日本提升费用占比。 高市早苗政府清楚,若美国缩减对台承诺,日本单独介入台海不具备可行性。此次紧急会见,实质是为避免中美博弈升级时被卷入冲突,提前与中国建立沟通渠道。 2010年钓鱼岛事件后,中国对日本实施稀土出口限制,当时日本混合动力车产量骤降40%,半导体制造因缺乏重稀土陷入停滞,仅3个月便派遣特使访华缓和关系。 即便当前日本推动稀土进口多元化,《日经亚洲》数据显示,其重稀土仍90%依赖中国,而重稀土是12式导弹制导系统、F-35隐身涂层的关键原料。 此次会见本质是历史的重演——当强硬立场触及经济、能源核心利益时,所谓“价值观同盟”需让位于现实利益。 短期来看,为缓解选举压力及经济困境,其可能放宽对华水产、汽车零部件出口限制,重启中日半导体材料合作; 长期来看,12式导弹部署、水陆机动团扩充等军事计划将持续推进,同时会拉拢菲律宾、澳大利亚构建“西南方向安全合作机制”,弥补自身实力不足。 对中国而言,可借助会谈契机推进经贸合作,但需明确底线:若日本持续在台海问题上挑衅,或实质性强化对台军事勾连,稀土、高端机床等关键领域的反制措施将随时启动。 中国的应对策略已清晰落地,东部战区的常态化台海巡航不会放松,11月演练中公开的东风-26反舰导弹试射画面,直接回应日本的“导弹威慑”;经济层面,海关总署已建立对日出口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关键产业链安全。 日本此次政策调整,并非战略立场的根本转变,而是权衡利益后的必然选择。经济困境、军事短板、能源制约、美国因素这四大现实,使其不得不暂时调整强硬姿态。 但战略野心并未因短期妥协而消解,日本试图以“边谈边备”方式在台海博弈中谋求利益,中国需采取“合作与警惕并行”的应对策略,以常态化军事存在守住主权底线,以精准经济调控掌控博弈节奏。国家利益博弈中,实力是最核心的沟通基础,这也是中日互动的核心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