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俄罗斯学者杜金突然宣布了自己的看法。 他提的“拖延=消耗”,在俄乌战场的代价已经摆在台面。2022年2月俄军开战,起初在基辅周边推进很快,但没有彻底压下关键节点,随后战线拉长。外媒统计的伤亡和经济影响说法不一,但长期拉锯的事实没有争议。 接着看日本的动作,过去两年公开文件里反复写进“台海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并围绕西南诸岛加固基地、扩充弹药与预置物资。海上“出云”级改装已进行阶段性成果,舰上测试过F-35B起降,飞行队列也在陆续成形。远程反舰与对地打击能力以延程型12式为核心继续扩充,数量未公开,但节奏很快。 我方的常规远程打击体系已成型,东风-17、东风-16覆盖台海方向要点,东风-26可触及冲绳与更远设施。这意味着一旦需要压制外部干扰,射程和命中精度不是短板。但对面在岛链布设机动发射车与分散弹药库,拖到二线展开,拦截与再攻击的轮次就会增加。 两栖投送这块,我们有多艘大型两栖舰与滚装、民用支援力量配套,近几年跨区合训频繁,昼夜、复杂海况成为常态。日本与美方在反登陆上以岸基导弹、地面障碍和海空监视为主,如果时间拉长,岸防体系的重构速度会越来越快,滩头压力会成倍增加。 空中制压方面,重型与多用途机的数量和挂载具备持续护航与压制能力,预警与油料支援的覆盖也在扩大。日本在西南方向部署预警与加油节点,并以F-35的感知网络增强通报与引导。若首波清理不彻底,后续空域就会被反复争夺,消耗节奏上升。 信息与侦察链路上,我们的卫星、无人探测与海空联合侦察形成网格,日本与美方在电子与网络干扰方面投入多年。一旦进入长周期对抗,信息链的修复与再构建会占用大量资源,作战节奏容易被外部牵制。 补充一个被反复提到的点:二战后美国获取了日本731部队相关资料的历史有档案可查。至于日本机构的生物防御研究,公开报道显示存在预算与项目,但具体用途和规模需要看权威披露,不能下结论。 把这些拼在一起,结论很清楚:如果要避免被拖进消耗,关键在首轮就打掉对方可再生的节点,包括远程发射阵地、指挥与补给枢纽,以及外部干预的起飞与起航口。 “速决”不是口号,是流程与节奏的落实:打击列表要按重要性与恢复难度排序,穿插压制、评估与再打击;海空与信息链条要同步推进,避免出现“一个方向顺、另一个方向堵”的节拍错位。 我方现有力量具备做快做准的硬件与训练底子,但任何行动都必须建立在清晰目标、完整预案与可控风险上。把对手的准备和可能的外部支援算准,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达成既定目标,才是降低代价的办法。 收个尾:杜金的提醒可以当作一个变量,但不当作指南。真正要紧的是,我们按自己的节奏,把准备做到位,把时间线压到最低,把不确定性压到可控。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局势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