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68岁中风遣散家妓,樊素跪求留下:这份情义穿越千年仍动人 白居易一生养

浩漫晨晨 2025-11-25 12:46:23

白居易68岁中风遣散家妓,樊素跪求留下:这份情义穿越千年仍动人 白居易一生养了33个家妓,68岁时,不幸感染风疾。他看着如花似玉的家妓说道:“我已经年老,你们都嫁人去吧!”不料,一个叫樊素的女孩当即跪倒,哭着请求白居易留下她。 ​​​开成五年春天,白居易六十八岁,在洛阳履道里宅子突然中风,左边身子麻木,腿肿得走不动路,医生说年纪大了气血不通,只能慢慢养。 彼时的白居易早已辞官归隐,远离朝堂纷争,可这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他瞬间苍老了许多。他看着宅院里33名家妓,个个年轻貌美,最小的不过十六七岁,心里满是愧疚——这些姑娘大多是战乱中被他收留,本以为能给她们安稳生活,如今自己半身不遂,反倒成了累赘。 “你们跟着我,吃穿不愁,可我现在自身难保,总不能让你们耗在这宅子里。”白居易坐在轮椅上,声音沙哑,“每人都带些银两,找个好人家嫁了,好好过日子,别再入这侯门深院。” 家妓们闻言,有的默默垂泪,有的收拾行李,毕竟能脱离奴籍、自主婚嫁,对她们来说是难得的机会。可就在这时,樊素猛地跪倒在地,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先生,我不走!您养我十年,教我读书识字、歌舞弹唱,如今您病了,我怎能抛下您不管?” 这姑娘才二十出头,正是“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里的主角,当年凭着一曲《霓裳羽衣》深得白居易喜爱,也是他最疼爱的家妓。众人都以为她会第一个离开,毕竟以她的才貌,定能嫁个好人家,没想到她竟选择留下。 白居易叹了口气,劝道:“我这病不知要养到何时,左边身子动不了,连端碗都费劲,留下你,是耽误你的青春啊!”樊素却摇着头,擦干眼泪:“没有先生,就没有今日的樊素。当年我家乡遭灾,父母双亡,是您把我从饿殍堆里救出来,教我做人的道理,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还不清!” 她的话让白居易眼眶泛红。想起十年前,自己在苏州刺史任上,偶遇流落街头的樊素,见她天资聪颖,便收为家妓,不仅教她技艺,还让她跟着自己的子女一起读书。这些年,樊素不仅是歌舞相伴的侍女,更像是贴心的晚辈,知道他爱喝新茶,每天天不亮就去采摘嫩芽;知道他畏寒,寒冬里总把暖炉揣热了再递到他手上。 拗不过樊素的执着,白居易最终点头同意。从此,樊素成了他的贴身照料者。每天清晨,她先帮白居易按摩麻木的左腿,力道轻重拿捏得恰到好处,按完还要扶着他慢慢行走,一步一步,耐心十足;中午做饭,考虑到他中风后饮食要清淡,她变着花样做粥羹,搭配爽口小菜,确保他营养均衡;晚上,她坐在床边,读他的诗作解闷,遇到他兴致高时,还会弹上一曲琵琶,缓解他的病痛之苦。 有一次,白居易病情加重,高烧不退,昏迷了三天三夜。樊素衣不解带地守在床边,每隔半个时辰就用湿毛巾给他擦身降温,端水喂药更是亲力亲为,累得眼睛布满血丝,却从未抱怨一句。医生都说,白居易能挺过来,多亏了樊素的精心照料。 后来,白居易的身体渐渐好转,虽然左腿仍有些不便,但已能正常生活。他多次劝樊素趁年轻嫁人,可每次都被她拒绝:“先生在哪,我就在哪。能陪着先生,看着您吟诗作画,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旁人不解,觉得樊素傻,放着自由不去争取,偏要守着一个年迈的老人。可只有樊素知道,白居易对她而言,早已不是主人,而是亲人、恩师。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家妓不过是主人的私有财产,可白居易却给了她们尊重和温暖,教她们知识,待她们如家人,这份情谊,远比自由更珍贵。 白居易晚年诗作中,多次提到樊素,字里行间满是感激与不舍。他在《不能忘情吟》中写道:“素事主十年,凡三千有六百日。巾栉之间,无违于礼。今病废,不能自活,素愿留奉汤药,以尽余年。” 这短短数语,道尽了两人之间超越主仆的深厚情谊。 很多人只知道白居易是“诗王”,却不知他骨子里的温厚与善良。他养家妓,并非贪图美色,而是给了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女子一个安身之所;他遣散家妓,是不愿耽误她们的青春;而樊素的坚守,则是对这份善意最好的回报。 在那个身不由己的年代,主仆之间能有如此纯粹的情谊,实属难得。白居易的体谅与樊素的感恩,穿越千年时光,依然能打动人心——这世间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权位与财富,而是危难时刻的不离不弃,是知恩图报的赤诚之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8

猜你喜欢

浩漫晨晨

浩漫晨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