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美国方面突然表态了。 这回围绕“乌克兰和平计划28条”的说法,信息混在一起。我先把能核实的摆在前面,再谈怎么理解这件事。 公开可查的文本里,乌方在2022年11月通过视频在二十国会议上提出过一个“和平方案”,核心是10项内容,包括核安全、粮食运输安全、能源设施保护、释放被扣押人员、恢复边境管控、建立安全保障机制等。这是有现场记录和多方转述的版本。 对照这份公开版本,所谓“28条”的说法,目前没有权威公开文本。英国《金融时报》提到的“起草过程”和“有人去莫斯科征求意见”,属于媒体披露的线索,细节未被各方证实,名字、场景、措辞都需要打问号。把它当成征求意见稿的可能性更高,而不是定版文件。 起草流程这事,其实早在2022年3月伊斯坦布尔谈谈就有参照。土方牵线,各方拿着不同稿子来回改,讨论过“乌方不加入军事同盟、设置安全保证国名单”等条目。这个过程说明,多方插手文本是常态,但真正能落地的,离不开公开透明和后续执行安排。 再看美方的口径,过去两年多的公开场合里一直强调“由乌方决定”。这句话不是场面话,它的作用是保持距离:支持不等于替别人背书。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28条不完全代表美方立场”的澄清,避免被认定为最终版本的出资方或担保方。 俄方的态度同样有迹可循。2023到2024年的多次讲话里,俄方坚持按照“现实情况”处理边界归属,并把停火、解除限制等前提挂钩。这意味着,只要文本不体现这些要求,俄方就不认账。你把这条线放进起草框架,就能理解“谁来写稿子”远不如“各方能不能接受条目”重要。 拿国内能核实的做个参照。中方在2023年2月发布过一个关于政治解决的立场文件,12条,强调停火、开启对话、保障核电站安全、保护粮食出口、推动人道救助等。这份文件的特点是公开、可查、持续沟通。和“28条传闻”的封闭起草相比,公开文本更容易被对照和验证。 今年再往后看,瑞士在6月办了和平峰会,地点在布尔根施托克。乌方及多国参加,俄方没到场。结果是会后形成了原则性共识,但缺少一方参与,文本很难直接变成可操作的协议。这给“任何版本的计划”都提了醒:没有关键方到场,推进速度就有限。 落到执行层面,能签能推的文件有三个硬条件:各方都能接受、步骤清晰、第三方能监督。把这个表格套在“28条”的传闻上,缺口很明显——来源不清、参与方不全、监督安排未知。 回到这次“澄清”,美方内部出现否定声音,本质是风险控制。在条文来源不清的情况下,先把关系理干净,避免被动背锅,是常见处理方式。 站在读者视角,我的判断很简单:别把媒体流传的“28条”当终版。真正能让前线停火的东西,必须有公开文本、参与方到位、执行机制明确。谁写不关键,能做才关键。 所以这事的落点只有一个:看得见、核得准、推得动。剩下的传闻,就当线索,别当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