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消息 11月24日,印度政府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全面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这被看作是两国关系缓和的又一个重要信号。距7月仅开放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使领馆不足四个月便再度升级。 印度旅游局统计显示,2019年中国赴印游客达34万人次,占其外国游客总数的3%以上,且人均消费达1.2万美元,远超其他客源国平均水平。 2020年后这一数字骤降至不足2000人,印度旅游业损失显著。对比之下,泰国2024年接待中国游客超630万人次,带动旅游业收入达4500亿泰铢,这样的旅游经济收益,印度无法忽视。 2025年印度GDP虽增至3.64万亿美元,但增速受多重因素拖累。美国8月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导致印度对美出口当月暴跌25%,花旗银行测算,此举可能使印度GDP增速下滑0.6-0.8个百分点,一个月内外资撤资规模达30亿美元。 旅游业作为印度支柱产业,2025年占GDP比重仅6.8%,低于2019年的7.5%,中小旅游企业倒闭率达18%,亟需中国游客拉动复苏。 此前中国手机品牌集体调整在印布局,小米、vivo等企业将核心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导致印度手机行业岗位减少15万个,“制造印度”计划承诺的50万就业岗位仅兑现15万。 莫迪政府认识到,单纯的产业保护难以奏效,通过旅游签证放开带动民间交流,可为经贸合作重建信任基础。 此次政策调整并非突发,而是中印关系逐步缓和的延续,2025年以来,中印边境西段未再发生新的对峙事件,军长级会谈就边境管控达成多项共识。 历史经验已证明民间交流的重要性,2003年中印首次开放旅游签证后,五年内双边贸易额从76亿美元增至386亿美元,增长超5倍。 当时印度旅游部门推出“瑜伽之旅”“文化遗产之旅”等特色线路,在吸引大量中国游客的同时,带动了IT、医药等领域合作。如今莫迪政府重启这一思路,旨在复制过往成功经验。 当前印度对华旅游签证仍设有限制,申请人需提交10万元存款证明,且需赴指定网点递签,电子签证通道尚未恢复,流程繁琐且办理周期较长。 更关键的是配套服务短板,印度中文导游缺口达80%,多数景区无中文标识,部分酒店缺乏中餐供给,2019年中国游客投诉集中于安全保障和卫生条件等方面。 此前莫迪政府试图拉拢美国对冲中国影响力,为苹果等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以吸引产能转移,但效果有限。 印度产iPhone 16 Pro良率较中国低10%,且无法实现核心组件本地化生产,苹果高端机型仍有70%在中国生产。这使印度认识到,与中国的务实合作具有不可替代性。 2025年下半年印度将迎来比哈尔邦等关键地方选举,莫迪领导的人民党亟需民生亮点巩固支持。旅游业产业链带动性强,每吸引1名外国游客可创造3.5个就业岗位。 印度旅游局测算,若2026年中国赴印游客恢复至2019年水平,可直接带动旅游业增收40亿美元,间接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这对争取选民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与印度的政策推动形成对比,中国游客的反应更为理性。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政策宣布后“印度旅游”搜索量环比增长200%,但预订量仅增长30%。 业内预测,印度下一步可能恢复电子签证通道,降低存款证明门槛,甚至推出类似泰国的落地签优惠政策。 经贸领域,印度或进一步放宽对华农产品出口限制,推动中药材、香料等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有消息显示,中印正协商重启“中印旅游年”活动,为双边人文交流注入新动力。 但中印关系的深层分歧仍未消除。边境问题仍是两国关系的重要议题,印度在军事领域的对华防范态势未发生根本变化,2025年其国防预算仍保持7.5%的增速。 此次签证放开更多体现为“选择性合作”,莫迪政府试图在经济领域借助中国市场,同时在安全领域维持对华制衡,这种双重定位将影响双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对普通民众而言,政策放开提供了更多出行选择,希望游览泰姬陵、体验瓦拉纳西人文风情的游客,无需再受限于少数使领馆办理签证。 印度全面恢复中国旅游签证,是莫迪政府在内外压力下的务实政策调整。经济层面亟需中国游客拉动旅游业复苏,产业层面需要重建经贸合作信任,外交层面需要平衡对华关系。这一举措表明,尽管中印存在分歧,但共同利益仍是维系双边关系的重要基础。 未来中印关系的走向,关键在于“务实合作”能否持续深化。若印度能进一步优化签证办理流程、完善旅游服务配套,中国游客的回流将为双边经贸合作拓展空间;若仅停留在政策表态层面,缺乏实际落实举措,此次“缓和信号”难以转化为长期合作成果。 外媒评价指出,莫迪的政策调整具有明确的现实考量,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取决于后续落实力度。 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印媒:印度全面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 参考消息2025-11-24 1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