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现在估计挺后悔的,后悔什么?她后悔的不是加入国民党,也不是竞选主席时缴纳的那笔高额保证金,而是发现自己变成了“维持现状”的代言人,渐渐远离了最初两岸统一的初心。 2025年11月,刚当选国民党主席的郑丽文密集会见韩国瑜、黄国昌,表态中反复强调“维持台海现状”。台媒梳理其过往发言发现,十年前她曾明确表示:“两岸同属一中,统一是最终归宿”。 从明确支持统一到成为“现状派”代言人,这种转变并非单纯个人选择,更是国民党深陷政治困境的缩影。 2025年国民党主席选举规则显示,参选人需缴纳1000万新台币保证金,落选后予以退还。 郑丽文当时足额缴付,凭借“反独促统”口号获得3%党员联署支持,顺利进入候选名单。但竞选后期其立场出现明显转变,在高雄造势活动中首次提出“以维持现状为基础开展两岸交流”,这番表述让此前支持她的统派选民表达失望。 这种转变背后是国民党的现实困境,2025年台湾民调数据显示,20-40岁选民中认同“维持现状”的比例达58%,明确支持“统一”的仅占12%。 国民党党内数据更能反映问题:党员中“本土派”占比达62%,主张“急统”的比例不足15%。郑丽文当选后首次党务会议上,12位中常委联名提出“淡化统一表述”,避免被民进党扣上“卖台”标签。 早年的郑丽文立场明确,2015年她在“立法院”质询时,援引两岸经济数据驳斥“台独”言论:“2014年台湾对大陆顺差890亿美元,占总顺差90%,这种经济绑定下主张‘台独’将损害台湾利益”。 2018年她率团访陆期间,在厦门表示“统一不是口号,是让台胞享受发展红利的务实选择”,当时她在统派选民中的支持率高达72%。 导致她调整“初心”的关键事件是2020年选举失利,当年国民党候选人因涉及“统一”的表述遭民进党攻击,最终得票率落后8个百分点。 郑丽文所在的台北市选区,其因协助候选人站台时提及“统一”,得票较上届减少1.2万张。国民党党内复盘结论明确:“统派相关口号已不符合当前选举环境”,这一判断促使她调整政治策略。 经济利益的深度绑定是重要考量因素,2025年1-10月两岸贸易额达2860亿美元,台湾对大陆顺差1230亿美元,占其总顺差的85%。 历史数据证明“维持现状”不具备长期可行性,1992年“九二共识”达成后,两岸贸易额从74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2860亿美元,增幅达38倍。 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推行“隐性台独”政策,2020年台湾经济增速降至1.3%,较大陆同期增速低4.9个百分点。台经院测算数据显示,若持续“维持现状”,2030年台湾对大陆顺差将缩减至500亿美元以下。 2025年党内副主席朱立伦访美期间,仅强调“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未提及“九二共识”;前主席洪秀柱因坚持“统一”立场,2016年被党内要求卸任,目前虽保留党籍但处于边缘化状态。党内形成的“强调统一易失去职位”的氛围,使郑丽文在相关表述上保持谨慎。 统派力量的萎缩使她缺乏立场支撑,2025年台湾统派团体“中国统一联盟”成员不足3万人,较2010年减少60%。台北市统派集会参与者平均年龄达68岁,年轻群体参与度低。 郑丽文竞选期间参与统派活动时,现场参与人数仅200余人,而“现状派”组织的座谈会参与人数达800人,这种参与度差异促使她调整立场表述。 “现状派”立场同样面临阻力,2025年11月国台办明确表态:“欢迎郑丽文访陆,前提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这一表态使她陷入两难:若明确支持“九二共识”,将引发党内“本土派”不满;若不提及,则无法获得访陆机会,难以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她会见黄国昌时寻求民众党支持,却被反问“不提及九二共识,如何与大陆开展对话”。 郑丽文的立场摇摆,终究是国民党两岸路线迷失的缩影。从竞选初期的“维持现状”到当选后呼吁“重回九二共识”,这种转变恰印证“现状”无法维系的现实——2008至2016年“九二共识”框架下,两岸签署23项协议、直航通航实现,台湾对大陆顺差年均增长12%,对比当下的经贸波动与安全风险,答案已然清晰。 放眼两岸格局,大陆2.8万亿元国防预算筑牢统一底气,福建示范区的红利让台胞切实受益,青年认同“我是中国人”的比例稳步提升。 郑丽文若能彻底摒弃“维持现状”的模糊表述,以早年“反独促统”的初心推动两岸交流,不仅能为国民党赢回支持,更能契合历史趋势。 历史终将证明,“台独”是绝路,“现状”是虚火。两岸同属一中的事实、经济深度绑定的现实、民族复兴的大势,共同构成统一的必然性。 国民党的路线选择,决定的不仅是一个政党的兴衰,更是能否在民族统一进程中留下正面印记——这或许是郑丽文及国民党最该看清的终极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