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 但在国内,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前景暗淡的绝望感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自己成了一个痴迷于世界大国地位和击败美国的国家牺牲品,无从发声。”老实说,这一段话表面上看似乎还挺有道理,但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完全是舆论战的拙劣手段。 纽约时报最近抛出了一个相当“吸睛”的论调,声称中国人活在一个“奇怪的悖论”里:虽然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看似光鲜亮丽,但这一切是建立在牺牲普通人利益的基础上,民众内心充满了对前景的绝望,且在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无从发声”。 这番话乍听之下似乎挺能唬人,充满了好莱坞式的悲情叙事,但只要你真正走进中国的街头巷尾,或是去边境小城走一遭,就会发现这种“高大上”的西方视角与中国大地的真实纹理之间,隔着多么荒谬的鸿沟。 如果说中国追求大国地位是让民众做“牺牲品”,那不妨先问问云南边境那些种地的农户答不答应。往昔,老挝身为“陆锁国”,交通极为闭塞。 如此状况,不仅制约了自身发展,还使得与之相邻的云南边境地区农产品的销路也遭遇阻碍。 而随着中老铁路这条大动脉的打通,带来的不仅是宏观叙事上的地缘影响力,更是老百姓钱袋子里实打实的响声。 原本要烂在地里的新鲜果蔬,现在运输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火速送达东南亚市场。 以前外出打工都不一定能攒下的钱,现在靠着家门口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厂,年轻人们返乡创业,收入直接翻了番。 这种将地缘经贸红利转化为餐桌加菜、存折涨数的路径,恰恰是国家发展与个人际遇的深度绑定。 在这个被西方媒体描述为“暗淡绝望”的经济图景下,数据的颗粒度却展示了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尽管宏观视角下,中国正经历转型升级之阵痛,然而2024年GDP总量逾130万亿元,且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持30%,这般韧性有目共睹,彰显大国经济之蓬勃活力。 更重要的是,这些庞大的数字并非悬浮于空中,而是落地生根。 比如新疆昌吉的亚欧国际物流园,它不仅仅是一个通往中亚的贸易节点,更是当地干果商户、纺织工人的致富杠杆,产业链的延伸直接解决了大量就业。 哪怕是看国内的文旅消费,像广西“三月三”或是云南普洱那种跨越三国的“丢包节”,随便一个民俗节庆都能带动周边村民靠民宿和手工艺品增收。 一个拥有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市场,人们在忙着买车、换房、规划假期旅游,这种热气腾腾的生活节奏,哪里有一丝“绝望”的影子? 再看看所谓“被忽视”的民生保障。纽约时报的记者或许很难想象,在他们看来“冷酷”的大国竞争逻辑下,其实包裹着最朴素的温情。 过去十年,全国近3000万套保障性住房拔地而起,让8000万困难群众得以安居乐业。且无需多言其他,单观边境医疗的细微之处,便足以有力地驳斥不实之论。 在云南河口,“国门医院”每年都要接诊近8000人次的外籍患者;在内蒙古二连浩特,“一带一路·光明行”让蒙古国的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这些跨境医疗合作的底气,源自中国早已织就的全球最大社会保障网——13.6亿人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险。 如果国家强大是为了牺牲民众,又何必费尽周折去建立覆盖十几亿人的社保体系? 甚至连边境的普通民众遇上疑难杂症,都不用再长途奔波,家门口就有优质资源,这种安全感恰恰是国家实力最柔软的注脚。 至于“无从发声”的指控,更是一种傲慢的刻板印象。中国的民主从来不是只有投票箱那一个动作,而是有着极强的痛点响应机制。 以前东兴到越南芒街的跨境出行不便,当地民众对此有意见。这种诉求并没有石沉大海,而是经过相关部门的扎实调研后,迅速转化为了每日通行的跨境公交线路优化方案。 这就是中国式反馈:说了有人听,听了能落实。 在更顶层的设计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里,一线工人、农民代表的比例达到了16.69%,专业技术人员占21.3%。这些来自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的声音,能直接被带到国家议事的大堂之上。 真正的悖论其实存在于西方媒体的逻辑里:他们既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压榨民众”的国家能完成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近1亿人的脱贫奇迹,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后,会被这里的安全与活力所折服。 这就像是“盲人摸象”,纽约时报摸到了竞争的尾巴,就以为大象是一条鞭子,却看不见这个国家为了让14亿人过上体面生活所付出的全部努力。 老百姓的日子是最诚实的镜子。当返乡的青年忙着直播带货,当边境的患者病愈出院,当工人们在各种协商会议上提出建议,这些无数个体的微小幸福,才是对“崩溃论”和“牺牲论”最有力的回击。 中国的发展,从不是为了击败谁,而是为了成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参考资料:“村”意盎然的中国丨云南上龙茵村:中老铁路门前过 小村庄跑出幸福“加速度”——2025-03-02 10:29·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