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鲜回归中国市场内幕曝光!北海道扇贝买家非中国公司,而是日本设立的关联企业,核污染风险仍在,消费者担忧再度升级,中国海关如何保障安全? 这种操作早在2023年禁令前就存在,如今不过是旧戏重演罢了,表面看是中日贸易回暖,实际上风险控制权还在日方手里,消费者根本摸不清到底吃了哪片海域的货。 核污染水排海已经持续两年多,累计排放量早已超过12万吨,虽然每次检测都说氚浓度达标,但达标不等于零风险。 放射性物质在海洋里不是均匀扩散,而是会沿着食物链一步步富集,鱼类、贝类体内累积的速度远超海水本身,这一点国际学术界早有共识。 中国海关这次虽然要求每批货必须附带日本官方卫生证书、放射性检测报告和产地证明,可这些文件本质上还是日方自己出具,自己检测,自己盖章。 等于让当事人给自己写无罪证明书,能有多大说服力可想而知。 有人说中国消费者太敏感,可敏感也是被逼出来的,2023年那波全面禁令不是无缘无故,而是因为日本单方面启动排海,连最基本的长期影响评估都没跟周边国家充分沟通。 如今短短几个月又部分放开,中间到底谈了什么条件,公众一概不知,只知道首批6吨扇贝11月5日到港,12天后就因为政治风波再次全面叫停,这么反反复复,消费者凭什么相信这次的安全承诺能坚持到底? 6月29日海关总署发140号公告,明确把福岛周边10个都县永久排除在外,其余37个县可以有条件恢复。 这本来是一个非常谨慎、层层设防的方案,可实际执行不到半年就因为一句涉台言论全面推倒重来。 这说明食品安全从来不是唯一考量标准,政治风向一变,所有技术性安排都可能瞬间归零。 消费者成了最直接的牺牲品,今天能吃明天可能又不能吃,谁敢放心囤货? 日本水产业这两年其实已经悄悄完成了去中国化转型,扇贝不再依赖中国加工剥壳,直接卖给美国、越南、泰国,价格反而创下历史新高,很多北海道企业公开表示就算中国彻底敞开大门,他们也不想再把鸡蛋放回一个篮子。 日本卖方已经不那么着急了,急的是那些等着赚差价的中间商和少数还没转过弯的加工企业。 真正的优质货源,早被欧美东南亚市场抢走了,留给中国消费者的,可能恰恰是日方最不心疼的那部分。 中国海关当然不是没作为,他们这两年坚持独立取样、长期监测,设立了远比日本更严格的放射性阈值,还要求企业重新注册、批批检测。 可再严的关口也挡不住信息不对称,产地证明可以造假,检测报告可以挑选最干净的那批样品,关联公司层层转手后,真正的捕捞海域早就查不清了。 消费者最后看到的只有一堆日文盖章的文件,却摸不到鱼背后那片可能被污染过的海。 这不是单纯的贸易问题,而是信任彻底崩塌后的必然结果,日本用两年时间证明了自己可以单方面决定排海,中国用两次禁令证明了自己可以随时关门。 双方都在用最硬的手段保护各自利益,夹在中间最受伤的永远是普通消费者,我们不是反对吃日本海鲜,而是反对在信息严重不透明、风险无法彻底排除的情况下,被当成试验品。 你还敢放心吃这次解禁的日本海鲜吗?

罗生门
那个卖国贼放开标准了,可以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