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说:“有人说中国盟友少,如果和美国打起来,会有至少三十多个国家会帮助美国,而帮助中国的连三个都没有!” 当前的全球格局,各种新的联盟正在形成,旧的矛盾也在加剧,整个世界地缘政治版图都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重塑。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看待“盟友”这个词,就不能再用冷战时期那种非黑即白、拉帮结派的旧眼光了。 二战后,美国为了应对特定威胁,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同盟网络,这套体系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维持了它的全球地位。 尤其是“美国优先”的口号喊出来之后,这套体系的底层逻辑开始动摇,它越来越像一种“交易型”的关系,强调的是“成本现实主义”。 意思是美国觉得自己过去付出太多,现在盟友们必须分摊更多成本,而且所有交易都得让美国占便宜。 这种高度交易化的做法,说白了,就是把盟友关系当成了一门生意,短期看,美国似乎能通过关税大棒或者战略勒索,逼着盟友们掏钱、让步。 这种做法对信任的侵蚀是致命的,信任在国际关系里,是一种非常宝贵又脆弱的资源。 它不是靠一纸条约就能锁死的,而是需要在长期的互动中,通过信守承诺、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来慢慢培养。 当一个盟主开始斤斤计较,甚至把盟友当成予取予求的工具时,盟友们心里会怎么想?他们会开始质疑这种关系的可靠性,转而寻求自身的“战略自主”。 我们看到欧洲正在加速构建自己的防务体系,一些亚太国家也在重新评估自己的安全选项。 这种离心力一旦形成,所谓的“铁杆盟友”可能就没那么铁了,联盟的瓦解,往往不是因为外部威胁消失,而是源于内部的利益冲突和信任崩溃。 我们常常听到说中国“结伴不结盟”,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不同的交往哲学,它不追求那种具有强制性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而是致力于构建基础更广泛、内涵更丰富的“伙伴关系”。 这种伙伴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截至2024年,中国已经和一百八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涵盖了从经济合作到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 中国在和全球南方国家打交道时,更多的是提供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共同建设基础设施、扩大贸易、提供技术和培训机会。 这种合作模式,吸引力在于它能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共同发展,而不是输出某种意识形态或者强加某种价值观。 这种“联而不盟”的准联盟模式,它的稳定性不来自外部威胁的压力,而来自内部形成的经济、政治乃至认知共同体的向心力。 当大家因为“一带一路”这样的倡议而利益深度融合,形成“命运共同体”时,这种关系的韧性反而可能超出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