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9日,一个志愿军排长无视上级命令,弃守高地,将美军50多辆坦克都放走,可因为这一行为却创造了一项我军至今无人都没能打破的奇迹! 这位志愿军第38军113师的排长,其实并没有什么通天彻地的未来武器,他手里攥着的,只有早已冻得冰凉的步枪、十几枚手榴弹,和一群在零下40度极寒中、早已困乏至极的“庄稼兵”。 要在龙源里切断全副武装的美军退路,这点家当无异于拿鸡蛋碰石头,可这场阻击战真正让人背脊发凉的,不是火力的悬殊,而是郭忠田那种近乎冷酷的算计和对人性的极致把控,即使是很多久经沙场的老兵,在这个吉林排长面前可能也得重新补一堂“地形学”课。 当时全排急行军七十多公里赶到葛岘岭,按照惯性思维,占领制高点主峰是控制公路的唯一解,毕竟那里视野开阔,居高临下,可郭忠田到了现场,仅仅看了一眼那光秃秃的山头就立马摇头:那不是阵地,那是美军飞机的“停机坪”。 他太懂美国人了,甚至比对手更懂他们的作战习惯,只要哪里有枪响,美军习惯先叫空军把山头犁一遍,郭忠田不仅抗了命放弃主峰,反手还给美军挖了个坑,他带着战士们钻进了侧翼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包。 这里虽然矮,但灌木丛生,隐蔽性极好,关键是正对着公路上的一处急转弯,车子到这儿,不踩刹车根本过不去,最绝的一手是他让人必须去主峰那头“大兴土木”,堆假工事,哪怕战士们为了那十二个小时的急行军累得眼皮打架,甚至有人满腹牢骚。 这道命令也执行得一丝不苟。这是在给美国飞行员造“靶子”,只有把敌人的注意力骗走,真身才能在那几百米外的山包里安全喘气,除了在选址上玩“空城计”,郭忠田面对钢铁洪流时的那份定力,才是真正考验指挥官心脏强度的时刻。 当几十辆美军坦克的履带声震得地面乱颤时,普通指挥员的本能反应就是“打”但郭忠田居然下令:全排趴着别动,放它们过去,你可以想象当时那种压抑的恐怖,五十多辆重型坦克轰隆隆地从鼻子底下开过,稍微一点走火就会招来覆盖式轰炸。 但这正是郭忠田的高明之处,他算的账很精明:手里的家伙什打在坦克上跟挠痒痒一样,硬啃这块“硬骨头”不仅毫无胜算,还会暴露火力点,他在等坦克屁股后面跟着的那串“嫩肉”满载弹药的卡车、吉普车和只有血肉之躯的步兵。 等到那些逃窜的卡车在急弯处不得不减速时,这只蛰伏许久的猎豹才露出了獠牙,神枪手张祥忠一枪干掉带头吉普车的司机,整个车队瞬间成了趴窝的死蛇,而这时才反应过来的美军坦克因为路窄根本调不回头,只能眼睁睁把后勤和步兵扔给志愿军“加餐”。 这一战打得可谓是充满了黑色的幽默感,当美军被伏击打得哭爹喊娘召唤空袭时,呼啸而至的飞机真的如同郭忠田预料的那样,对着主峰那个无人的假阵地一顿狂轰滥炸,那边的山头化为火海,这边的郭忠田却在弹坑旁好整以暇地收拾战利品。 整整一天,从狙击到强攻,再到用缴获的美军弹药反过来揍他们,美军直到最后溃逃都没搞清楚真正的子弹到底是从哪飞出来的,这就是那场奇迹战斗的逻辑内核,这哪是什么单纯的拼刺刀,分明是一场智商上的降维打击。 仅仅消耗了1305发子弹和14枚手榴弹,换来的却是整整58辆汽车、6门大炮的物资和两百多个敌军的伤亡,更别提那些被当场击毙在车厢里的还没法统计,战后“郭忠田英雄排”和那枚“一级战斗英雄”勋章实至名归。 但在那光芒之下,最该被记住的,是那位农民出身的指挥员在喧嚣战场上那种令人窒息的冷静与远见,毕竟在那个年代,敢放着坦克不打、敢空着主峰不守的人,才是真正掌握了战争艺术的“陆战之王”。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郭忠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