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地主偷偷放跑了一个革命干部。当还乡团的团丁打算抓捕他时,他却脖子一

山有芷 2025-11-23 18:18:55

1947年,一地主偷偷放跑了一个革命干部。当还乡团的团丁打算抓捕他时,他却脖子一梗,下巴朝天,拖着长腔说道:“睁大你的狗眼瞧清楚了,知道我弟是谁吗?”   1947年的秋天,扬州月塘乡的空气里不仅弥漫着稻谷成熟的味道,更夹杂着还乡团制造的血腥气,这是一个特殊的年头,也是人性的试金石,在地主成分的人群里,郭良知是个极大的“异类”,他名字里带着“良知”,行事也偏偏跟那个疯狂报复的世道对着干。   在那片风声鹤唳的土地上,郭良知拥有一层常人难以企及的“硬壳”他名下有田产,镇上开着米店,家族势力的触角伸得很长,亲弟弟是县里的参议员,堂侄子更是实权的乡长,在那个讲究宗族势力的旧社会,这两块金字招牌足以让他横着走。   换成旁人,有了这层保护伞或许早就跟着还乡团作威作福了,但郭良知把这份家族底气,用在了完全相反的地方,抗战时他给部队捐粮,灾年里他掏钱给乡邻买药减租,哪怕是还乡团要把“狠角色”拉入伙,他也硬是没去凑那个热闹。   事情发生在郭良知自家的打谷场边,那时还乡团的骨干赵元和正押着一个满身血污的男人路过,被绑着的叫朱玉和,是农会干部,也是当时那一带地下交通线上的关键人物,赵元和手里攥着绳头,嘴里不干不净地骂着娘。   那种小人得志的嚣张劲头,跟那个被打得遍体鳞伤却眼神坚毅的俘虏形成了刺眼的对比,这一声招呼打得正是时候,郭良知心里那十五个吊桶虽然七上八下,但面上却摆出了一副地主老爷的悠闲派头,把赵元和招呼进场院歇脚,还切了瓜果招待。   这其实是一场高心理素质的博弈:一边是用家长里短、喝水吃瓜来麻痹对手,另一边却是暗度陈仓,趁着赵元和跟旁人吹嘘自己抓捕功劳、唾沫横飞的当口,郭良知那一瞬间的动作快准狠。   他借着磕打鞋子里沙砾的由头,蹲身绕到了草堆后,那是视线的死角,几句极低声的“快跑”,伴随着快速解开的绳扣,给了朱玉和一线生机,那个身影一跃而起,钻进密林不见踪影时,还在做着升官梦的赵元和甚至都没反应过来。   气急败坏的赵元和甚至揪住了郭良知的领口,这时候,那层平日里看不见的“家族铠甲”发出了金属撞击般的声响,面对“通匪”的质问,郭良知没半分惧色,脖子一梗,搬出了自己在县里当参议员的弟弟。   这一招“以势压人”极其奏效,在一个等级森严的权力体系里,小小的还乡团打手哪里敢得罪县乡两级的高官亲属,旁边的亲戚也赶紧递梯子,一句“惹不起”,让刚才还面目狰狞的赵元和瞬间换上了一副谄媚嘴脸,还得赔着笑说这是一家人的误会。   一场可能掉脑袋的危机,就这样被他利用复杂的社会关系巧妙化解,到了1949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并没有因为地主成分而碾碎郭良知,正是因为当年那些积攒下的“良知”举动,当解放军推进到扬州外围时,他成了那个带头腾出仓房存粮草、配合部队渡江的人。   他在土改中帮忙量地分种,丝毫没有受到那个旧阶级身份的拖累,反观那个曾不可一世的赵元和,在清算中因罪行累累被捕,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了代价,那个曾经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实就在一念之间。   郭良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选择站在强势的剥削者一边,而是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体制的缝隙里撑起了一把伞,他证明了,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深渊旁,人依然可以选择不随波逐流,那不仅救了别人的命,最终也救赎了自己在未来新时代的命运。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山有芷

山有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