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豪的潜伏传奇堪称中国情报史上的巅峰之作。他以“双面间谍”的身份在台湾军情局潜伏十余载,凭借过人的胆识与智慧,不仅成功获取敌方核心情报,更在关键时刻揪出解放军内部两名高级叛徒,彻底扭转了台海情报战的局势,论潜伏惊险程度及战绩,可誉为“现代谍王”。 一九九九年,广州的电话响起,台北那头说军情高层要给李志豪授奖,往日辛苦都要“算总账”。熟悉内情的人听见这种好事,心里反而一紧。 那几年刘连昆案已经露面,台湾情报网被剪断一大截,对岸正查是谁在自家锅底打洞,这个节骨眼点名表功,更像是在收网。 他这一生的线,拉回到一九四零年十一月。 那年他生在广州,家境普通,身子硬朗,从小爱下水。 后来进广州军区警备队,当兵练武,参加过全军游泳比赛,拿过奖,部队里都说这小伙水性好。 退伍回到地方,日子紧巴,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广州街头满耳朵都是香港的故事,一边是传说里的金表和高楼,一边是眼前的低工资,他对现实很不服气。 一九八三年前后,他索性顺着这股劲,从珠江那头夜里下水,游到香港。 登岸后才知道,所谓“满地黄金”只是笑谈,大圈仔挤在笼屋里打黑工,抬不起头。 人在谷底,谁伸手都像救命绳。茶馆里,有人请他喝茶,自称台湾“国防部特情室”的,随口就把他的底细念了一遍:广州军区出身,有偷渡案底。桌上放着一叠美金,话里带着威胁,香港这种地方,一年少几个人,未必有人细查,他被逼着走上这条路。 也有说法提到,他很早就同广东国安接上了线。 可以确定的是,一九九零年前后,他回到广州,用极隐秘的方式找到了国家安全机关,把偷渡、被拉拢、替台湾做事的经过一五一十交代,认罪也认账。 材料被送到国家安全部案头,有人反复琢磨,最后下了个胆子不小的决心:不把这颗钉子拔掉,而是掉个头,让它扎进台湾军情局。 两岸的情报纠缠早就有根子。 一九二八年,蒋介石设密查组,由戴笠经营,发展成军统,靠特务过日子;战败退守台湾后改头换面,一九八五年改成“军事情报局”,干的还是那套活。 新中国刚成立时,大陆也往岛内派过大批地下党,可一九五零年蔡孝乾被捕叛变,四百多人被一网打尽,这条线折了脊梁,几十年都缓不过来。 七十年代末以后,风向又变。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社会上“一切向钱看”,军队一度也参与经商,一些单位纪律松下来。台湾军情局看着时机成熟,大量间谍披着台商、探亲的外衣进大陆,成了看不见的暗流。 李志豪,就是这一拨人眼里的“合适人选”。 一九九零年代初,他以“投奔自由”的身份去了台北,在阳明山训练营呆了三个月,跟踪、暗语、抗审讯,照表练了一遍。 结业后,他被分到军情局档案科,看似边角活,实际上离情报网的心脏不远。哪条线频繁报销经费,哪位联络人突然消失,哪年哪月多出几笔可疑汇款,全写在档案里。 一九九四年四月,浙江千岛湖发生命案,遇难游客里有不少台湾人,舆论在岛内炸锅。 李登辉当局急着把案件往政治方向上拱,需要所谓“内部机密”。大陆安全机关顺势把通缉令、案情细节等一批处理过的机密给到李志豪,让他转交军情局。 没多久,台北高调宣称对案情尽在掌握,在岛内刷了一波声望。 这一回让李志豪在军情局“出圈”。 他被授予少校军衔,许诺终身薪水,还获准名义上回大陆发展组织。那些所谓“成员”,其实早在广东国安的视线里,对岸自以为布下大网,线头却被悄悄做了标记。 他自己则借档案科的便利,顺着资金流水和联络记录,慢慢看清另一条更凶险的暗线。 一九九二年开始,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刘连昆、军械系统处长邵正宗,出现在资金表上,定期领境外的钱,数额不小。 后来查明,为了稳住刘连昆,台湾方面还暗授一个“国军少将”头衔,每月用美金打钱。 几年下来,他们泄露了苏二七战机采购、三百防空导弹部署、战略导弹规划,一九九五年、一九九六年台海军演的关键细节也在其中。 那两年,解放军在东南沿海组织大规模军演,导弹一枚接一枚飞出去,岛内百姓紧张,美国、日本也紧盯。 李登辉却跑出来讲,大陆发的是“空包弹”,口口声声说手里有十八套剧本。 这种底气,不可能凭空变出来,导弹型号、射程、演习方案原本是极少数人才看得到的东西,现在成了对岸的谈资,内鬼这两个字几乎写在脸上。 一九九八年前后,内线情报、外围侦控、资金记录被综合到一起,抓捕时间被定下。 这一案,把台湾军情局多年编织的网咬断一大块,他们随即往回查,是谁在暗中递刀。 千岛湖材料、军演细节、档案科流转记录,一条条往回倒,最后锁定到李志豪。一九九九年,广州的“授奖电话”就是在这种氛围下打来。台北安排他住进力霸皇冠饭店,表面体面,房门关上的那一刻,迎接他的只有办案人员和冰凉的手铐。 审判进程很快,当年十月一日,他被押入台湾军监。 二零一五年,局面终于松动。十月二日,他获准假释,之后的李志豪,回到珠江一带,在香港住过一阵子,又回广州,刻意保持低调。 公开信息显示,二零二四年九月,他去世,葬在广州银河公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