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四川通江的金福春,他的聋哑妻子和年幼的女儿被邻村的远房亲戚李大玉拐卖

小旭洋 2025-11-22 22:02:04

1995年,四川通江的金福春,他的聋哑妻子和年幼的女儿被邻村的远房亲戚李大玉拐卖到了山西。金福春去找李大玉要人,反被对方骗去“先挣钱再找人”,这一走,就是三十年。 他被带到了河南的金矿,后来又去了山西的黑煤窑。2025年11月,警方找到他时,他正在山西稷山县清河镇的一个搅拌场里。 关于他人生中最后的这十一年,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描述。 搅拌场的企业负责人赵登帆说,这是一场善举。他说金福春年纪大了,他们都不让他干活,是他自己非要干。他们给他提供了吃住,还自掏腰包给他看过病,花了三千多。最后送他回四川,又花了五千多。赵老板觉得,自己的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 而金福春的说法是:“我在赵老板那里打工11年,打水泥,管搅拌机。”他说最忙的时候,一天只能睡四个多小时。他多次讨要过工资,但对方告诉他,因为他是没有户口的“黑人”,办不了手续,所以发不了工资。 他的弟弟见到他时,感觉他像是被“收留”的特殊人员,在一个没有自由、也没有报酬的状态下劳作。 这里面的矛盾,让人无法忽视。 如果真是善意的收留,十一年,足够漫长的时间,为什么从来没有想过去帮他恢复身份,寻找家人?一个失去了所有社会联系的人,恰恰最容易陷入这种无法自证的困境。 “没有户口就发不了工资”,这个理由在现实中显得异常苍白。付出劳动,获得报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一个身份模糊的人,他的劳动价值难道就因此消失了吗? 一边是金福春对具体工作内容(打水泥、管搅拌机)和工作强度(一天睡四小时)清晰、朴素的陈述;另一边是赵老板关于“善举”和“自愿”的笼统说法。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如果不是受到某种形式的约束或出于生存的无奈,真的会“自愿”在一个搅拌场高强度地工作十一年而分文不取吗? 这场悲剧的起点,是人贩子李大玉的恶行。当他听到金福春活着回来的消息时,满脸惊愕,他说:“我以为他早就死了。”这句话里透出的凉意,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他为此服过刑,但被他毁掉的人生,却再也拼不回去了。 金福春的女儿金俊,在2018年找回了家。她的人生同样被改写了,只上过两天学,靠看电视认字,十六岁就出嫁。而金福春的妻子,那位聋哑的母亲,在2013年已经去世,至死也没能等来团圆。 三十年的寻找与等待,换来的是一场迟到的、残缺的团聚。金福春最好的年华,消失在了金矿、黑煤窑和搅拌场那些暗无天日的劳作里。 希望他的归来,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私人悲欢,也能成为一个厘清所有真相的契机。那消失的十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它需要一个更清晰、更公正的定论。

0 阅读:46
小旭洋

小旭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