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越南西贡,一个满面油光的美国大兵,在众目睽睽之下,正在调戏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女人敢怒不敢言,还要装作一副很开心的样子 美国大兵穿着整洁,脸上油光锃亮,笑容轻佻地拉扯着一位瘦骨嶙峋的越南女子,她低眉顺眼,不敢反抗,甚至还勉强挤出一个笑容。 这些平均年龄只有19岁的美国士兵,本是蓝领家庭的孩子,却在越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感。 西贡成了他们的“后花园”,酒吧、夜店、服务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背后是一个贫穷国家对战争经济的被动依赖。 在美国大兵眼中,这里是“远东乐园”;但在越南普通百姓眼中,这简直就是生活的炼狱,美军的物资配给堪比超市,香烟、罐头、巧克力一应俱全,而本地人却连饭都吃不饱。 女人为了养家糊口,被迫在灯红酒绿中出卖身体和尊严,西贡街头的摩托车后座,不只是载客的工具,更是战争不对称下的利益交换。 一个人笑,一个人忍,这场战争的荒诞,被具象化成一张张沉默的面孔。 美国打着“自由世界”的旗号进入越南,声称要阻止“共产主义蔓延”,但实际动机更多是出于地缘政治考量。 1950年代,美国曾斥资数十亿美元支持法国殖民者维持对越南的控制;法国败退后,美国立刻转向扶植南越政权,深度介入其军政事务。 只要目标是“符合美国利益”,那么即使造成数十万平民死亡,也不过是“可接受的附带损失”。 越南战争就是这种霸权思维的典型样本,美军在越南的“反游击战”不仅没有赢得战争,反而制造了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 美军在越战期间几乎每一个陆军师都涉及侵犯平民的罪行,烧村、强奸、屠杀司空见惯,最臭名昭著的“美莱村事件”,一夜之间504名无辜村民被美军射杀,甚至包括孕妇和婴儿。 但直到多年之后,相关士兵才被象征性地判刑,最后还被总统赦免。 这不是偶发事件,而是美国霸道模式的“标准流程”:先以道德旗帜介入,打着“解放”的名义实则控制;战争失败后拍拍屁股走人,把一地烂摊子留给当地人民。 美国在越南使用的大规模化学武器“橙剂”,被誉为“无声的屠杀者”,约2000万加仑的橙剂被广泛喷洒于越南丛林和农田,导致大量平民患癌、流产、生出畸形婴儿,至今仍有超过200万人因橙剂后遗症而生活在病痛中。 更严重的是,美军留下的数千万枚未爆炸弹,至今仍在越南土地上“埋伏”。每年都有农民、儿童因误踩地雷而死伤。 而那些被美军遗弃的混血儿,则成了社会的“灰色人群”:美国不认,越南嫌弃。他们既没有国家认同,也没有文化归属,成为战争最沉默的证人。 这些女性和孩子,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也是美国干预政策的“隐形代价”,但在主流美媒的叙述中,他们的声音往往被无视,仿佛战争只关乎战略、武器和将军,而不关乎每一个被摧毁的家庭。 1975年,美军从西贡狼狈撤离,直升机从大使馆屋顶起飞的场景成了“信任崩塌”的象征,而在2021年,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过程,同样仓皇、混乱、令人心寒。 塔利班几天内夺回喀布尔,曾为美军服务的阿富汗人挤在机场铁丝网后,绝望求生,如同当年在西贡被抛弃的南越人。 这样的“复制粘贴”,不是偶然,而是制度性的惯性。美国的国家机器运行逻辑是:当军事干预不再有利时,立即抽身,不顾后果。 就像用完一张纸巾,随手丢弃,而原本被“保护”的国家,则陷入内乱、经济崩溃和社会撕裂的深渊。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共进行了超过200次海外军事干预,几乎每一次都宣称是为了“民主”、“人权”或“反恐”。 但结果往往是:伊拉克变成教派冲突的温床,叙利亚沦为多国博弈的战场,利比亚彻底失序成为“难民工厂”,美国政客口中的“自由”,成了其他国家的“灾难”。 作为中国人,我们从不否认国家之间存在竞争,但竞争的方式不同,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强调的是合作而非干涉。 无论在非洲还是东南亚,中国修铁路、建医院、铺网线,带去的是发展机会,不是战火硝烟,美国则不同,它输出的是制度模板、意识形态、军事基地,一旦不合口味,马上翻脸。 西贡的故事,是一个警钟,它提醒我们:任何国家一旦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国,结局往往是适得其反。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靠武力维持,而是靠尊重和理解建立。 那张1969年西贡街头的照片,如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那位被迫微笑的越南女子,依旧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她的沉默,是对战争的控诉,也是对美国霸权行为的无声审判,从西贡到喀布尔,从美莱村到布恰镇,每一场由美国主导的军事行动,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剧本:打着自由的旗号,干着控制的勾当。 历史不会遗忘沉默的人,他们虽然没有话语权,却是战争最真实的记录者,而我们这些后来者,至少能做的,就是记住他们的故事,揭开“自由”背后的真相,警惕再一次被同样的旋律欺骗。 因为,强者可以篡改报纸,却永远篡改不了历史留下的伤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