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国正式向世界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15年努力没白费,中国正式向世界宣告:洲际弹道导弹“杀手”登场。过去十五年,中国科研团队埋头苦干,从零起步搞出这么个能在大气层外干掉敌方导弹的家伙,简直就是一部励志大片。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环时解读」反导重器首次亮相阅兵场 军事专家:我国成为全球为数不多拥有反导体系的国家) 这款能在大气层外精准拦截敌方洲际弹道导弹的战略装备,不仅是中国军工自主创新的里程碑,更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战略防御能力的全新升级。 红旗 - 29 的横空出世,源于 21 世纪以来复杂多变的国际战略安全格局。 彼时,美国单方面退出《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全力推进 TMD 和 NMD 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打破了大国间长期维持的战略平衡,全球战略威慑体系面临重构。 周边国家的弹道导弹技术也持续扩散,印度的烈火- 5 导弹射程已能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各类战略威胁持续凸显,中国面临的高空战略防御压力陡增。 而当时中国的反导装备体系中,高层拦截领域存在明显空白,亟需一款能在洲际弹道导弹飞行中段、于大气层外实施拦截的高端装备,以补全防御短板、保障国家核心安全。 在此背景下,2010 年左右,红旗 - 29 反导系统研发项目正式启动,一场跨越十五年的技术攻坚就此拉开序幕。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的反导研究并非从零起步,深厚的技术积淀为红旗- 29 的研发筑牢根基。 上世纪 60 年代,中国曾启动 “640 工程”,虽因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战略环境最终停止,却积累了大量反导相关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数据。 后续的 “863 计划” 中,针对导弹防御的监视、预警、制导、拦截等关键技术开展了系统性储备研究,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 年起,中国先后开展七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并全部取得成功,持续验证了大气层外拦截的核心技术路径,为红旗 - 29 的研发提供了成熟的技术参考和实践支撑。 十五年的攻关过程中,科研团队克服一系列技术难题,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与垄断,最终成功打造出这款拦截高度可达近地轨道水准的先进反导系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九三阅兵的正式亮相,标志着红旗- 29 反导系统已形成实战能力,与此前亮相的红旗- 19共同构建起双层陆基反导体系,中国由此成为少数具备对中程到洲际级弹道导弹完整拦截能力的国家。 这一成就对中国的战略安全意义重大,大气层外的拦截模式可有效避免拦截碎片对本土造成二次损害,极大提升了国土防空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红旗 - 29 还具备高机动部署能力,可根据战略需求快速调整部署位置,显著提升了反导体系的生存力,进一步保障了中国核反击能力的有效性。 这款装备从材料工艺到制导系统,从发射平台到预警协同,全部实现国产化,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军工领域已具备独立研发、自主可控的完整体系。 在国际层面,红旗 - 29 的拦截高度远超美国 “萨德” 反导系统和俄罗斯 S-500 系统,打破了西方在高端反导领域长期垄断的技术优势神话,让全球反导技术竞争进入新时代。 它还推动了大国战略平衡的深度调整,有效削弱了部分国家凭借核优势实施 “核讹诈” 的能力,促使相关国家重新评估自身的战略打击与防御体系。 此外,红旗 - 29 所具备的反卫星潜力,也对全球太空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各国更加重视太空领域的防御技术发展与规则制定。 面对这款 “共和国之盾” 的亮相,中国在报道中明确强调其纯粹的防御属性,延续了中国此前历次反导试验的表态逻辑 —— 核心目的是维护国家自身安全和地区战略稳定。 国内军事专家评价称,红旗 - 29 的列装标志着中国反导体系正式成型,是守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 “坚不可摧之盾”。 十五年埋头苦干,十五年砥砺前行,红旗 - 29 反导系统的横空出世,不仅是中国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自主创新的成果,更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坚定决心的体现。 作为一款纯粹的防御性装备,它的出现不是不是挑起军备竞赛,而是用实打实的技术实力搭建更稳定的安全平衡。 中国始终记得,维护和平不能只靠善意呼吁,更需要“人不犯我,我不犯我”的硬实力做后盾。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红旗- 29 所代表的中国战略防御能力的提升,将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推动全球战略平衡发挥重要作用,让和平发展的理念在更坚实的安全保障中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