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下雪了,不是那种星星点点的小雪粒,是鹅毛大片,一团团跟撕烂的棉絮似的往下砸,眨眼功夫车顶、房顶、菜地全刷成白面馒头。朋友圈第一时间被雪景攻陷,有人拍家门口的麦田,麦苗只剩几根绿尖,像调皮孩子探出头;有人拍高速堵成钢铁长龙,司机下来打雪仗,苦中作乐;还有人拍到一只麻雀落在电线上,瞬间变成“白糖葫芦”,萌得人直想保存当表情包。 要说这场雪有多大,气象部门一句话概括:局地暴雪,积雪深度二十厘米起步。啥概念?普通运动鞋踩下去直接没脚踝,一脚拔出来鞋帮里灌满雪粉,凉得人龇牙咧嘴。更夸张的是,雪片里夹着“雷”,轰隆隆闷响从云里滚出来,俗称“雷打雪”——冬天打雷,稀罕程度堪比六月飞霜,老家人直接念叨:反常,得添衣。确实反常,河南地处中原,冬季标配是干冷加点小冰碴,能见到膝盖深的雪,小时候的记忆都快模糊了,这次一下拉回童年。 雪来了,麻烦也跟着。高速最惨,桥面先结冰,轮胎碾上去跟打溜冰场一样,连环追尾一串串,清障车忙到冒烟;市区早晚高峰直接崩,导航全线飘红,电动车骑手裹着雨衣像太空人,仍挡不住雪往脖子里灌;菜市场最热闹,大爷大妈抢白菜、抢大葱,菜价坐地起涨,小贩笑得合不拢嘴,一边跺脚一边喊:“下雪价,理解一下!”学生党最开心,群里刷屏问停不停课,结果教育局一句“线上教学准备”,瞬间哀嚎遍野——原来现在停课不等于放假,只是挪到摄像头前继续早读。 可别忘了地里的庄稼。冬小麦正处“冬眠”期,盖层雪相当于免费棉被,保温又保湿,农民称它“瑞雪照丰年”;但大棚种植户就愁白了头,塑料膜顶不住厚雪压,骨架咔嚓一声折,一棚草莓秒变“草莓酱”,损失按万算。农技站连夜发提醒:及时除雪、加固骨架、点燃增温块,别让喜事变丧事。果农更紧张,桃树樱桃树刚开始酝酿花芽,雪水一化再结冰,树皮撑裂,来年开花坐果都受影响,一句话,丰不丰年,得看后面天气给不给面子。 交通、农业、菜价,听着离咱挺远,其实一条线。高速一封,货车进不来,菜就贵;大棚一塌,草莓涨,孩子吵着要吃,家长钱包瘪;雪再下两天,快递延迟,网购的羽绒服卡在路上,买家卖家一起跺脚。城市看雪是浪漫,乡下看雪是生计,角度不同,心情就两样。好在河南人性格硬核,雪停后,男女老少抄起铁锹就上街,咣咣咣铲出一条黑柏油,铲完顺手把门口汽车也扒出来,一边哈白气一边互开玩笑:免费健身,比去健身房省钱。 最忙的还是环卫和电力。雪一停,撒盐车、雪滚车齐上阵,橘色马甲从凌晨干到太阳露头,手套湿透,手冻得通红;电力工人扛着脚扣巡线,树被雪压弯,枝丫搭到高压线,火星子噼啪乱冒,他们得爬上去锯树,脚底打滑,看的人心提到嗓子眼。医院急诊也热闹,摔胳膊摔腿的一串,骨科大夫笑称:“每一场雪都是KPI。”年轻护士给大爷打石膏,大爷还安慰她:“没事,瑞雪兆丰年,我这把老骨头也丰一下。”一句话把屋里人都逗笑。 雪化的时候最考验城市。白天阳光一照,屋檐滴答成串,夜里气温骤降,水又冻成冰溜子,尖尖地挂在檐口,像一排排倒钉,路人经过不自觉贴墙快走。市政连夜组织敲冰,长杆梆梆梆敲下来,地面叮当作响。雪水混着尘土,马路边缘成了泥糊,一脚踩下去溅得裤脚星星点点,再好看的羽绒服也秒变迷彩。下水道口被雪块堵死,工人掀开井盖,淤泥黑水翻涌,行人皱眉,他们徒手掏垃圾,掏完咧嘴一笑:“雪天浪漫是你们的,下水堵塞是我们的。” 一场鹅毛大雪,把河南从平原变雪原,也把生活切成上下两部:上部是滤镜里的童话,下部是现实里的奔波。有人拍下夕阳下的雪地,金光打上去像撒了一层砂糖,浪漫得要命;也有人拍下凌晨三点铲雪的环卫工,背影佝偻,却写满踏实。雪终究会化,化完麦苗返青、桃花继续开,可记忆里那片白,会提醒每一个中原人:我们扛得住严寒,也等得来春天,只要彼此搭把手,再厚的雪,也埋不住生活的热乎气。来源:大河报河南降雪预报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