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台湾终于出手了!11月4日,香港警方宣布——冻结了一笔市值约27.5亿港元

红楼背疏影 2025-11-19 09:13:35

香港台湾终于出手了! 11月4日,香港警方宣布——冻结了一笔市值约27.5亿港元的资产,怀疑涉及国际跨境电信诈骗和洗黑钱。 香港警方直接冻结了涉嫌电诈和洗钱的27.5亿港元资产,而台湾检调部门更干脆,不仅查扣了相关的45亿新台币资产,还一举拘押了25人。 香港案件细节显示,警方冻结的资产并非集中存放的现金,而是分散于12家银行的37个账户,涉及虚拟货币交易、珠宝典当等6类洗钱渠道。 办案人员介绍,该犯罪集团的核心运作模式为“三地跳转”——在东南亚设立话务窝点,通过香港账户接收赃款,再经由台湾地下钱庄完成资金洗白。 台湾行动成果显著,拘押的25名涉案人员中包括3名马来西亚籍骨干成员,查扣资产中12亿新台币通过连锁火锅店、医美诊所等实体企业完成洗钱。 2024年香港假冒客服诈骗案件激增期间,犯罪集团正是利用“一地作案、多地洗钱”的监管漏洞规避追查。此次香港警方实现资产精准冻结,依托的是“FRONTIER+”跨境合作平台的情报支撑。 该平台于去年10月成立,已联合10个国家和地区的执法机构,今年4至5月的联合行动中,共拘捕1858人,冻结账户3.26万个。 从历史发展来看,跨境电诈的打击难度持续升级。10年前,电诈犯罪多为个体作案,窝点集中于大陆边境地区;5年前,犯罪窝点开始向东南亚转移,并采用“人质控制”手段胁迫人员参与作案; 当前已形成“总部+分部+代理”的跨国犯罪网络,总部设于免签国家,技术团队隐匿于欧洲,洗钱网络覆盖港台地区。 技术层面的突破同样关键,香港警方此次启用“资金流向追踪系统”,可实时监控虚拟货币与传统银行账户的交易关联。 去年武汉警方处置一起百万美元跨境电诈案件时,需通过国家反诈中心协调港深两地警方,耗时12小时完成资金冻结,时隔一年,区域执法协作效率提升成效显著。 从国际视角分析,此次行动契合全球打击跨国犯罪的整体趋势。美国第47任总统特朗普政府近期将“福特”号航母部署至拉美地区,宣称将打击贩毒等跨国犯罪活动。 对比中美应对方式可见,美国更依赖军事威慑手段,而中国侧重通过执法协作实施精准打击。针对电诈这类低烈度犯罪,后者更具成效——“FRONTIER+”平台成立以来,已成功拦截诈骗资金2000万美元,挽回损失效果优于军事威慑手段。 需澄清一个认知误区:电诈犯罪的侵害对象并非仅为普通民众。此次香港冻结的资产中,3亿港元源自某科技公司被骗资金——犯罪集团伪装成政府补贴发放部门,以“账户验证”为由骗取公款。 该手法与2024年新加坡发生的假冒客服诈骗案件一致,体现出犯罪集团采用固定剧本跨区域流窜作案的特征。 台湾案件中,拘押人员包含5名“跑分客”,其通过个人银行卡协助犯罪集团转移资金,每笔交易抽取0.5%佣金。此类“低门槛、高回报”的运作模式,易诱导年轻人参与犯罪。 此次成功抓捕,得益于掌握了犯罪集团“日结工资”的运作规律——每月10日、25日为资金结算日,人员与资金流动最为集中,为抓捕行动提供了最佳时机。 从地缘角度分析,港台成为电诈集团洗钱枢纽有其必然性。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银行账户开户流程便捷,资金跨境流动自由度高;台湾与东南亚地下钱庄联系密切,且存在大量中小企业可被用作“洗钱壳公司”。 犯罪集团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将核心洗钱环节设于港台地区。此次两地同步行动,有效切断了电诈集团的资金流通渠道。 行动的专业性体现在追赃返还环节,香港警方冻结资产后,即刻联络19名海外受害者,其中包括3名欧洲商人。 与以往仅注重打击、忽视追赃的做法不同,此次通过“FRONTIER+”平台的受害者信息库,实现“打击-追赃-返还”的闭环运作。该模式获得国际认可,澳大利亚、加拿大已提出加入该协作平台的申请,希望借鉴相关经验。 打击工作仍面临挑战,犯罪集团已采用“虚拟货币+暗网”的组合模式规避侦查,此次香港案件中便发现USDT等虚拟货币的交易记录。 此外,各国法律体系差异也增加了打击难度——部分东南亚国家对电诈犯罪量刑较轻,即便抓获主犯也难以实现惩戒效果。 从整体来看,港台此次行动的意义超出个案打击范畴,其印证了区域执法协作是应对跨境电诈的有效路径,为全球反电诈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本。 相较于10年前两岸四地零散的反电诈行动,当前已形成“情报共享、同步行动、成果互认”的成熟机制。该机制的建立,其价值高于单一案件的资产冻结成果。 对公众而言,此次行动具有警示意义:收到“政府部门来电”“高额补贴”等信息时,需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真伪。 对犯罪集团而言,行动释放出明确警示——即便将窝点设于海外、资金隐匿于港台地区,也无法规避法律制裁。随着更多国家加入执法协作网络,跨境电诈集团的生存空间将持续压缩。 读者朋友觉得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0 阅读:147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