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据多家媒体报道,美国联同日本、韩国、印度、越南、菲律宾突然宣布了将推进一次六国海空联合演训计划。 这阵仗声大,但靠不成一条线,这是结论。 顺着日韩这条线说下去,独岛(竹岛)争议依旧摆着,慰安妇问题多年未解,民间情绪长期紧绷。实战需要高度互信,这里看不到。 再看印度,装备来源复杂:苏-30MKI、法制阵风、俄制S-400、国产舰艇一锅混配。与美日体系对接,不是签份文件就能跑顺,还得在细节上磨很久。 越南和菲律宾的情况更直接,南沙多处岛礁双方都提出主张,海上执法碰面就紧张。临时同台容易,关键节点谁先上、谁承担风险,都会纠结。 往下说协调,六国的通信、指挥、情报标准不一,语音、数据、识别规程都不完全一致。没有成熟的转换链路,时延和误判风险就跟着来。 谁来拍板也是问题。任务分工、权责边界、行动节奏,一旦出现分歧,窗口期可能就过去了。历史上的多国行动,这类摩擦并不罕见。 投入也是门槛。远海行动链条长,补给、维护、弹药消耗大。印度还要盯边境,越南与菲律宾有更新压力,日本与韩国承担驻外开支,本就不轻松。 把镜头拉回近海,中国的硬杠杆是现成的。火箭军已有覆盖区域的常规远程打击能力,东风-21D约1500公里、东风-26约4000公里,近海大型目标停留越久,风险越高。 海空的底盘也在。海军055与052D形成防空与反舰火力网,空军歼-20常态值班,预警、引导、拦截链条跑得顺,这些年演训频密,流程清楚。 保障是最后一道保险。补给、维修、弹药、信息支撑串成一条线,临机增援与再装填速度稳定,这直接影响持续作战能力。 对照六国的临时拼接,信息流、弹链、补给链都可能出现断点。联合演训可以热闹,真要持续投入,压力会向个别环节集中。 所以,这不是口号,是算出来的账。近海任何大动作,都要在代价与回收之间掂量,越复杂的联合,越容易在关键处掉链子。 结论摆在这:六国靠拢容易,拧成一股难。若有人把事情推到近海硬碰,中国有充分手段稳住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