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越南教授说:虽然我不喜欢中国,但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是黄种人里唯一敢和白种人叫

春秋说史 2025-11-18 17:12:18

一位越南教授说:虽然我不喜欢中国,但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是黄种人里唯一敢和白种人叫板的国家。是中国人让黄种人在世界上挺起了脊梁。亚洲多次被白种人侵略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不是有中国挡着,亚洲会再次被白种人瓜分。 最近听到一个挺耐人寻味的说法,一位越南教授说,他个人对中国谈不上喜欢,但有一点必须承认:在全球黄种人当中,能在白人主导的国际体系里硬扛、能真正把亚洲脸面撑起来的国家,还是中国。 这个评价乍听矛盾,细想却很真实,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外部视角,别人眼里的中国,到底是怎么扛起“守护者”这个角色的。 要当别人认的“守护者”,光靠嘴说没用,得有硬实力、有底气,新中国能硬气站出来,最关键的一场硬仗就是1950年的抗美援朝。 当时条件简直艰苦得不能再艰苦,志愿军穿着薄棉衣,在零下几十度的战场上拼着命顶住武装到牙齿的美军。 那时候真的是“钢少气多”,靠的不是装备,而是意志。这一仗直接打碎了“西方不能输”的神话,让越南、老挝等刚争取独立的亚洲国家第一次看到:原来亚洲也能赢。 这种骨子里的韧劲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从晚清义和团反侵略,到辛亥革命、抗战,几代人其实都在同一个方向上努力,不管多难,先站直了再说,再看今天,中国手里的“守护工具”就丰富多了。 美国在印太地区推进各种围堵,中国拿出的回应不再是“硬扛”,而是体系化的“区域拒止”:东风-41能覆盖全球,北斗导航做到厘米级精度,这些大国级装备构成了安全底线。 中国一再强调,这些东西是防御用的,是“盾”,不是用来扩张的“矛”,但光有硬实力还不够,一个真正的“守护者”,要能给周边国家带来实际好处。 比如中老铁路开通后,中南半岛第一次有了贯通南北的陆路大动脉;柬埔寨的德崇扶南运河项目能把湄公河水系连成一片,都是为了让地区发展“通气”。 越南的咖啡、泰国的榴莲因为自贸区升级,可以零关税进中国市场,当地农民直接增收,这种互利共赢,跟动不动就军事存在加经济掠夺的旧式玩法完全是两套逻辑。 判断一个大国是不是“真保护”,最看得出功力的是它怎么处理矛盾,比如日本右翼美化侵略历史的问题。 中国不是自己单干,而是和韩国、东南亚国家一起维护“南京大屠杀”等历史真相,这是在守护集体记忆。 又比如菲律宾在仁爱礁挑衅,中国一边让海警常态化维权,一边又给菲律宾渔民提供避风港。 原则很硬,但做法不失人道,这正应了新加坡学者马凯硕那句话:强国可以选择做守护者,而不是掠夺者。 从上世纪1955年万隆会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近年的“全球文明倡议”,中国一直在尝试走出一条跟传统霸权不同的道路,国强而不称霸,强大但不欺邻。 回过头再看那位越南教授说的“亚洲能挺直脊梁”,其实说的不只是军事上的力量,更是一种复合能力:既有抗压的实力,也有化解矛盾、分享发展的诚意。 既能在关键时刻硬得起来,也能在平时让周边一起富起来,这种力量,才是亚洲今天真正需要的底气。

0 阅读:94
春秋说史

春秋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