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方面突然宣布了。 从日本近年的节奏看,方向并不隐晦:20

优雅高耸的山丘 2025-11-18 14:18:34

果不其然。 日本方面突然宣布了。 从日本近年的节奏看,方向并不隐晦:2022年起提出“反击能力”,目标是到2027年前把军费占比拉高,配套就是远程打击与岛链部署。公开信息显示,正在引进“战斧”巡航导弹,国产12式反舰导弹开展增程,空射与舰射平台同步改造,指向很明确,就是想把手伸得更远。 把镜头拉回家门口,更关键的是对手的承受力。东风-21D、东风-26的反舰与对地覆盖,海军055、052D与舰载反舰弹药的投送,叠加预警、侦察、指挥一体化,东海方向已是高密度常态化值班。日本若在第一岛链内贸然动作,面对的是体系火力与持续跟踪,短时间内就会感受到压力。 具体到日常巡航,中方远海训练、环台与西太方向活动已经形成频度,2023至2024年间,日本航空自卫队年拦截起飞保持高位,飞行员与机队维护的负担是实打实的。高强度待机拉长,战备疲劳随之上来,时间越久越吃亏。 后勤是另一个绕不开的点。中国沿海基地密集,港口、机场、修理厂与弹药库分布成网,补给效率高。日本离岛多、线长、点散,燃料与弹药高度依赖外部输入,一旦主要通道被压,海空补给就会卡顿,战线很难拉长。 时间线上也能看出差距。日本两艘“宙斯盾系统装备舰”仍在建造阶段,“出云”级舰载机化改造分步推进;同一时期,福建舰完成多次海试,055、052D批量稳定交付,水面与岸基的配合更成熟,出动频率与编组样式更丰富。 防空反导方面,日本舰队SM-3 Block IIA与陆基PAC-3 MSE具备一定拦截能力,但拦载窗口与弹量有限,面对密集来袭,防线的空档难以完全补齐。中国侧的投送平台数量多、发射方向多、组织弹幕能力强,持续消耗是日本最不愿面对的局面。 信息支撑也存在不对称。日本在预警与目标指示上高度依赖外部系统,独立链路有限;中国卫星、岸基雷达、海空巡逻平台数量连年增长,联合作战的闭环更紧。脱离外部支援,日本组织高强度行动的把握并不大。 海上反潜同样是门细活。日本确有P-1、P-3C等固定翼平台,经验较足,但水面舰队在近海面对大量反潜直升机与岸基投放手段时,行动半径受限;中国常态化反潜巡逻已成体系,水声资料库与布放手段在近海更占便宜。 工业与补给弹药的持续性,决定的是第二周以后。中国船厂建造与维护的产能有目共睹,导弹与航电配套线条齐全;日本方面长期存在弹药库存不足与增产周期长的公开担忧,想把短期冲突撑成长期,难度很高。 把外部因素算进来也一样清楚。即便在与西方对立升温的设想里,日本更多扮演配合作用,发起对华主动进攻的动机与能力并不匹配;一旦局面扩大,海空通道安全与本土防护压力会迅速上升,这不是一句口号能扛的现实。 所以,所谓“等机会复制甲午”的说法,更像是情绪化投射。时代、力量、技术与产业都换了底色,中日海空力量对比与战场环境早已不是同一层面,硬碰硬的后果与收益不成比例。 稳住节奏,把准备做在日常,把风险控在前端。有人起哄,不必跟着起舞;有人试探,手上要有分量。话到这儿,结论很直接:谁要闯红线,必然要付代价。

0 阅读:0
优雅高耸的山丘

优雅高耸的山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