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据多家媒体报道,日本新任首相突然宣布了更强硬的对外表态。 这番话落到东海近海,直接要看海上硬货够不够。过去五年,万吨级驱逐舰和052D接连入列,常态化远海训练已经是家常事;对照东京方面,伊势级的两艘大型舰改装载机还在磨合,最新一批护卫舰批量上量,但排水量和任务负荷都更偏近海。嘴上拉高分贝,对实际海上出动和持续作战力的提升并不等价,依旧要看舰队能否稳住节奏。 再看天上的队形,隐身重型机数量不断增加,预警机、加油机成对跟进,联训频次明显提升;日本那边F-35计划过百架,陆续到位,但岸基维护、弹药保障和海上运载衔接还在打通。飞得远、盯得住、打得准,靠的是整套体系,而不是单一机型的宣传点。 远程打击这块,常规中远程打击力量覆盖西太方向已是常态配置;日本决定引进“战斧”,射程能到千公里级,首批预计在2025年前后到位。但弹库、指挥链、目标侦察要同步跟上,否则只有器材,没有成套能力,临场就容易掉链子。 补给和周转是关键环节。近几年弹药产能、维修保养和海上补给在持续扩容,联合保障演练密集开展;日本本土补给线更长,弹药数量受限,还要兼顾多方向消耗。掰手腕到最后,比的是能不能顶住高强度的重复出动和消耗。 水下对抗不能忽视。新型反潜巡逻机、无人设备和岸基阵列逐步铺开,近岸海域的盯防密度在提高;日本拥有大量P-3C和新一代P-1,数量上仍有优势,但老机占比不小,维护负担重。谁的水下画面更清晰,谁就能先手压制对方海上行动。 把时间线往前推,东京方面在2022年公开的安全文件里把“反击能力”摆上台面,随后两年围绕导弹、舰机升级加速推进。外界看到的是节奏加快,但从起步到成型需要更长周期,中间每一环都要稳定运行。 造得快、修得勤,才谈得上持续。造船产能和电子装备产线在扩容,年内能完成多型并行交付;日本的造舰走的是小批量、模块化路线,质量稳定但数量增长受限。装备迭代的速度,直接决定了海上和空中能否长期保持压制力。 信息链路是作战的“神经”。海空一体化的感知网络和指挥平台不断打通,联合演练把流程压缩到更短;日本更依赖与美方的信息共享,协同强但独立性受约束,一旦节奏不合拍,临场应变空间会变小。 说到底,场上是硬碰硬的执行。话说得再猛,落到清单上就是训练日程、出动率、弹药周转和维保周期。这些指标稳住,场上就稳;这些指标掉线,喊话再高也没用。 这次舆论热度再高,节拍不能乱。把心思放在海空联动、补给保障、装备迭代和指挥协同上,该练的练,该补的补,该换的换。 冷静应对、稳步推进,是对任何强硬话语最直接的回应。场上的成绩单,会把一切噪声压下去。
快讯!快讯!中方不再好言相劝!反击一步步到位,美媒:高市早苗毫无还手之力!
【7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