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终于下决心,6G网络要彻底排除中国。我以前还盼着他们用,现在想法全变了。这事对我们中国,还真不一定是坏事。 这件事来得并不突然,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已经公开宣布了。 就在11月13日,他在柏林的一场商业会议上,话说得很死。 他说未来的6G网络,不会允许任何来自中国的组件。这基本上就是关上了合作的大门。 默茨给出的理由还是老一套,就是所谓的“国家安全考量”。这套说辞我们已经听了太多遍了,但他们始终拿不出任何实质性的证据。 这不仅是针对未来的6G,更是对现有网络的清算。他们打算延续之前的政策,要彻底清理德国网络里的中国技术。 这个清理计划分两步走,可以说是步步紧逼。第一步,要求在2026年前,把核心网络里的中国设备全部换掉。 第二步更狠,要在2029年底前,连通信塔、天线这些非核心部分也得全部剔除。这暴露了他们想要彻底“去中国化”的决心。 但决心归决心,现实却很骨感。要知道,目前德国5G网络里,中国设备的占比接近六成。 差不多有四万六千个基站用的都是华为设备,在某些天线技术上,对华为的依赖度甚至达到了百分之百。想把这些设备全都换掉,简直是伤筋动骨。 这笔账,德国人自己也算过。替换成本预计超过20亿欧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165亿。 这还只是直接成本,为了推动这件事,德国政府甚至考虑动用公共资金来补贴运营商。这笔钱从哪里来?可能要从国防或者其他基础设施项目里挤。 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觉得,这是对我们技术的一次重大打击。 毕竟德国是欧洲的领头羊,它的决定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我以前当然也希望他们能用,毕竟这是对我们技术和产品的认可。 但现在我冷静下来想,这件事对我们未必是坏事,甚至可能是一件好事。他们的排斥,反而会倒逼我们走上一条完全自主的道路。 这让我们彻底丢掉了幻想,不再指望通过融入他们的体系来获得发展。 我们必须看清一个现实,在6G技术的专利布局上,中国已经占了全球申请总量的40.3%。而德国呢?连5%都不到。 他们想绕开专利占比近半的玩家,去搞一套自己的6G标准,这在技术上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就好比你想盖一栋全世界最先进的大楼,却偏要避开拥有核心图纸和建材专利的工程师。这不仅是成本问题,更是可行性的问题。 6G技术远不止是通信,它融合了人工智能、卫星网络、太赫兹通信等尖端领域。 在这些领域,欧洲的产业链存在明显短板。比如半导体,欧洲的产能只占全球的8%。 他们一方面想搞“数字主权”,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另一方面又想排挤技术领先的中国。 这种左右为难的心态,注定了他们的路会走得非常艰难。 默茨的算盘打得很响,他想拉上法国总统马克龙,一起推动欧洲的自主技术路线。 但这种政治上的雄心,解决不了经济和技术上的现实困境。 德国自己的汽车产业,有三成的市场在中国。 如果他们的6G标准与中国脱钩,那德国的智能汽车、车联网技术,未来在中国市场要怎么办? 这种自我矛盾的做法,在德国内部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就在默茨发表强硬表态的几天后,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就动身访问中国了。 他来参加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寻求的是合作,这与默茨的政策形成了微妙的张力。 这说明,德国对华的策略是分裂的,内部根本没有达成一致。一部分政客为了所谓的“政治正确”,不惜牺牲本国产业的利益。 而另一部分人则清醒地认识到,与中国“脱钩”根本不现实,只会让德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陷入停滞。 他们的排斥,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种解脱。我们不用再费尽心思去适应他们的标准,去满足他们苛刻又充满偏见的要求。 我们可以集中全部精力,建设自己的技术生态和标准体系。当我们的标准成为事实上的主流时,着急的就不是我们了。 目前,中国的IMT-2030推进组已经完成了6G第一阶段的技术试验,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商用。 我们正在太赫兹通信、空天地一体化这些关键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时间在我们这边,技术优势也在我们这边。 所以,对于德国的决定,我们不必感到沮丧或愤怒。 这反而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它让我们彻底摆脱了依赖和幻想,坚定了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决心。 一个没有外部干扰,能够专注内功的中国,发展速度只会更快。 他们想建一堵技术高墙,却可能最终发现,只是把自己关在了墙内。 而墙外的世界,已经因为新的技术标准,连接成了一个更广阔、更高效的整体。 到了那个时候,谁被孤立,谁是真正的赢家,历史会给出最公正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