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杭州一校长退休,拒绝百万年薪,前往山区支教,谁知,半年后,学生就消失了60多个,校长慌忙向教育局询问,电话那头传来的回应,让他心头一紧:“这种情况,已经很不错了。” 在贵州苗岭深处的一个清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拖着行李箱走进了台江民族中学。 老人叫陈立群,退休前是杭州学军中学的校长,手握多个名校橄榄枝,最高的年薪开到了一百万。可他看着山区教育的报道,整夜合不上眼,收拾行李时只说了一句话:“教书育人的根,不能只扎在城市里。”刚到学校,眼前的景象就让他攥紧了拳头——教学楼的窗户蒙着厚厚的灰尘,玻璃上裂着几道细缝,寒风顺着缝隙灌进来;学生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有的鞋子露着脚趾,却把背挺得笔直,眼睛里闪着对知识的渴望。 陈立群没急着上课,先跟着当地老师走村串户。苗寨依山而建,山路崎岖,走一户就要翻一座山。他发现,很多学生住的是土坯房,家里没有书桌,写作业只能趴在板凳上;有的孩子放学要先喂猪、割草,忙到深夜才能翻开课本。更让他揪心的是,不少家庭觉得“读书没用”,女孩早早就要准备嫁人,男孩十五六岁就跟着父母外出打工,一天能挣一百多块,比读书“实在”。 他开始挨家挨户劝说。有个叫阿美的女孩,成绩稳居年级前十,却因为父亲重病,不得不辍学去广东电子厂打工。陈立群翻了三个小时山路找到她家,看着病床上的男人和低头抹泪的女孩,掏出自己的退休工资塞过去:“孩子的学费我来出,你让她回去读书,将来她能挣的,比现在多得多。”男人红着眼眶摇头:“校长,我们欠着外债,她不出去,这个家就垮了。”陈立群没放弃,又联系了当地的公益组织,帮阿美家申请了救助,硬生生把女孩拉回了课堂。 可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半年时间,还是有60多个学生陆续离开。有的跟着父母去了浙江、江苏的工厂,有的留在村里帮衬家务,还有的因为路途太远,雨天山路泥泞,实在无法坚持上学。陈立群急得满嘴起泡,拨通了教育局的电话,听到那句“这种情况已经很不错了”,他愣了很久才反应过来——当地老师说,往年这个时候,辍学的学生能有上百个,陈立群来了之后,靠着家访、劝学、争取助学资金,已经留住了不少孩子。 他没有抱怨,反而更清楚了自己的使命。他在学校推行“感恩教育”,每周开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梦想;他联系杭州的企业家,为学校捐了电脑、图书,还设立了奖学金;他教老师改进教学方法,把苗绣、蜡染等民族文化融入课堂,让学生们觉得读书是件有意思的事。有个调皮的男孩,之前总想着辍学去学修车,陈立群发现他动手能力强,就鼓励他参加科技竞赛,还亲自指导他做模型。男孩后来考上了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工程专业,放假回来特意给陈立群带了自己组装的小摆件:“校长,要是没有你,我现在可能还在修车铺里打杂。” 陈立群在山区一待就是六年。他拒绝了学校给的任何补贴,把所有工资都用来资助学生;他很少回杭州,每年春节都留在苗寨,和留校的学生一起包饺子。这六年里,台江民族中学的本科上线率从原来的10%提升到了50%,有200多个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其中不少是苗寨里第一个大学生。那些曾经辍学的孩子,有的考上了师范院校,毕业后回到山区当老师;有的进了企业,凭借知识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有人问他,放弃百万年薪来遭这份罪,值得吗?陈立群指着教室里认真听讲的学生:“你看这些孩子,他们就像山里的竹子,只要给他们阳光和雨露,就能长得笔直挺拔。我这辈子教过无数学生,可在山区的这些年,才真正懂了教育的意义——不是培养多少尖子生,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改变命运。” 山区教育的困境,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彻底解决的。但总有像陈立群这样的人,带着一腔热血,走进大山深处,用知识为孩子们搭建一座通往外界的桥梁。他们或许无法阻止所有学生辍学,无法立刻改变山区的贫困,但他们的坚守,就像一盏灯,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路,也让更多人关注到山区教育的现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