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归国的志愿军遗骸都是从韩国回家的,而不是朝鲜?   每年清明

红日观全局 2025-11-17 09:47:56

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归国的志愿军遗骸都是从韩国回家的,而不是朝鲜?   每年清明节前后,总有一组画面令人动容,覆盖着五星红旗的棺椁,从韩国仁川机场启程,由中国空军礼兵迎接,跨越烽火曾燃的半岛,最终落叶归根。   这些志愿军烈士的遗骸,一路由军机护送,抵达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长眠故土。   这一幕,已经持续了十二年。可一个看似不太起眼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为什么回家的烈士遗骸,几乎全都来自韩国,而不是朝鲜?   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有197,653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牺牲,他们的足迹遍布朝鲜半岛南北。   可这么多年,归国的烈士遗骸总是从韩国出发,却鲜见有朝鲜方向的归途,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历史、地理、制度与合作方式共同塑造的结果。   1953年,停战协定签署后朝鲜方面早早开展了烈士遗骸的集中安置工作,在桧仓、云山、长津湖、价川等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志愿军修建了八处中心烈士陵园。   像桧仓烈士陵园,安葬着134位烈士,其中就包括毛岸英,到了1970年代朝鲜又陆续修建了60多个烈士陵园和200多个合葬墓,把原本分散在各地的遗骸集中安放,换句话说朝鲜境内的烈士遗骸,早在几十年前就“有家可归”。   更关键的是这些陵园有完整的档案,有明确的墓区划分,也一直有人管理和修缮,对朝鲜来说,这些烈士已经是“妥善安置”的对象,不再属于“待归还”范畴。   朝鲜方面也一直承担着对这些陵园的维护责任,中方则主要通过外交、援建等方式参与陵园修缮,而非转运遗骸回国,这与韩国方面的处理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再看韩国那边,情况就复杂得多,战争中,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战役等大规模战斗,很多都发生在三八线以南,也就是今天的韩国境内。   许多烈士牺牲之后,由于战场推进迅速、条件艰难,只能就地临时掩埋,停战后,1954年双方就《朝鲜停战协定》框架进行了首次遗骸交接。   当时韩方通过“联合国军”渠道归还了1万多具志愿军遗骸,但仍有大量遗骸散落各地,未能收敛。   随着韩国内部军事管制、地形变化和城市扩张,那些埋藏在山坡、农田、村庄边的遗骸,逐渐消失在视野之外。   直到2000年,韩国国防部成立了“遗骸发掘甄别团”,才开始系统性地寻找战争遗骸。   2005年,在京畿道加平郡发现了22具志愿军遗骸;2008年,在庆尚南道咸安、忠清北道沃川等地,又发现了69具,这些遗骸,需要重新发掘、鉴定、确认身份,才能启动移交程序。   真正让中韩之间的遗骸归还工作走上正轨的,是2013年,那年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主动提出希望将境内发现的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交还中国。   这不是一句外交客套,而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推动,中韩很快建立了常态化的合作机制,从2014年至今,已经完成了十二批移交,总共迎回了1011位烈士。   每一次移交,都有一整套流程,韩方在施工或军事遗址中发现遗骸,初步鉴定后中韩联合确认身份,再由中方在清明节前后接收遗骸,并以最高礼遇迎回归国。   这些烈士最终被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碑上刻着“无名烈士”,但他们的名字早已镌刻在陵园的英名墙上,那里记录着全部197,653位烈士的姓名,无一遗漏。   与朝鲜的情况相比,这种“常态化移交”模式背后,是完全不同的政治与人道主义合作基础。   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多个层面的交流逐步展开,为遗骸归还提供了法律和外交通道。   而朝鲜与韩国之间的体制分歧和长期对峙,使得跨境的合作机制几乎不存在,朝鲜更注重的是烈士陵园的象征性意义,而非遗骸的跨境迁移。   技术因素也不能忽视,韩国的发掘工作,是建立在专门国家机构之上的,配备有系统的考古、DNA分析和身份甄别能力。   而中国方面也在2019年建立了首座志愿军烈士DNA数据库,逐步提升对归国烈士身份的确认效率,两国在技术层面的对接,让这项跨国人道主义合作得以持续。   如今的现实是,韩国境内仍有不少遗骸尚未发现,尤其是在非军事区附近,由于地雷密布、军事敏感等问题,发掘仍面临不少挑战。   而朝鲜方面的烈士陵园尽管历史悠久,但部分陵区因经济困难出现维护不足的情况。   有报道称,朝鲜境内许多座墓地中,不少处于荒芜状态,未来中方可能会更多地参与到陵园修缮和纪念设施维护中,而不是将遗骸迁出朝鲜。   从数据上看,归国的烈士遗骸数量,与牺牲烈士总数相比,依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这条路已经走通,而且会继续走下去。   归途的起点不同,有的是从韩国的山野间默默归来,有的则早已在朝鲜的陵园中静静长眠。   但无论路径如何,祖国始终记得他们,那些曾在异乡浴血奋战的身影,终将在祖国的土地上,找到归宿。   信息来源: 《即使走得再远 也要回到祖国》——中国军网

0 阅读:26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