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看错了伊朗,还是伊朗看错了中国?这两年,伊朗高层一直明里暗里似乎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只要伊朗坚持与美国对着干,中国就理应给他打钱,提供技术、市场准入等全部支持。要是不给好处,就暗示可能会跟美国缓和关系,让中国战略上不好受。 2014年,伊核谈判期间,伊朗为了自身利益,“顺手”把和中国公司有关的重要交易细节递交给了美国,这一举动让中国企业短时间内压力重重。 中兴背上巨额罚单,华为直接被盯上调查,中石油苦心经营的气田被迫放弃。信任本来就脆弱,这样一弄,合作的底线一点点消耗殆尽。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2015年伊核协议刚签完,伊朗立刻单方面终止了跟中国公司签订的14个大型项目合同,价值十几亿美元,这其中不少是地铁和炼油厂这类关键工程。 伊朗官员还当众偏向欧洲技术,可最终欧洲企业出于对美国制裁的担忧,也没有接手。不仅中国企业一头雾水,伊朗本土经济也因此停摆。 2021年,两国宣布更加紧密的经贸合作计划,协议数额令外界侧目。可协议刚迈出第一步,问题就又显现出来了。项目资金流向成谜,伊朗把原本该用来结账的钱,直接调去购买其他国家的黄金和医疗产品。 更别说,当中国企业问到外汇储备时,得到的却是搪塞或闭口不谈。这种合作,变成了一场各怀心思的博弈,远不是单方热情就能稳住。 伊朗一直觉得自己掌握油气主动权,谁要进口石油都得看它脸色。可现实是,中国早已开展多条能源线,沙特甚至可以每天通过红海输大量原油。 要是真有需要,伊朗份额随时有人替补。伊朗天真以为自己持有“关键钥匙”,就能强势索取,结果却被越来越多企业慢慢疏远。 面对合作不牢靠,中国主动暂停对伊朗新项目的贷款,把高风险项目的中国员工撤离出去,并要求以后合同必须买上政治险。 2025年头三个月里,中国对伊朗的投资猛跌八成多,而对沙特、阿联酋的资金投入快速增长,双方在基建、科技领域推进得火热。沙特和阿联酋的开放与稳定,让外来企业更安心,而伊朗则在国际投资圈变得更孤单。 同一时期,伊朗油田政策的主导者赞加内下台,那个总觉得别人应该买单伊朗反美成本的时代也画上句号。细数这些年合作反复,伊朗高估了自己的地缘牌,对中国的耐心与弹性认识不足。 中国的选择已经很清楚,谁靠谱谁合作,谁不稳定就慢慢减少投入。伊朗如果还想靠情怀或地理位置做筹码,时间不会给它太多等待。 许多人看着中伊关系跌宕起伏,其实这背后就是现实的选择。利益决定路怎么走,信任和合作不是空口承诺,更看双方能不能真正把合作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