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话手表成“社交硬通货”?家长咬牙买两千元款,孩子半夜刷赞陷沉迷

观察者网 2025-11-15 09:42:14

【,家长陷两难】 一块原本用于定位和通话的儿童电话手表,如今竟成了中小学生的“社交硬通货”?近日,澎湃新闻记者采访多位家长、一线资深教育工作者以及儿童发展领域专家发现,儿童电话手表在满足安全联络需求的同时,其内置的“碰一碰加好友”、点赞、积分、装扮秀等社交功能,已嵌入儿童的日常交往逻辑,甚至催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买卖等灰色产业链。“孩子回来跟我说,班上同学用电话手表‘碰一碰’就加了好友。” 五年级学生家长黄先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儿童电话手表“碰一碰”加好友已成为孩子们的新型社交方式。家长吴先生称,儿子点名要的生日礼物是最新款的儿童电话手表,自己花2399元咬牙买下,“不能让他一个人被孤立。买了以后儿子挺开心的,在外能够收获小朋友艳羡的目光。”不过,吴先生发现,此后儿子经常半夜躲在被窝里刷点赞、玩装扮秀,吴先生一气之下没收了儿子的电话手表。与吴先生不同,刘女士选择 199 元的一款儿童手表,“通话定位够用,社交功能全关”。但四年级的女儿回来说“别的小朋友碰表都不带我”,刘女士又有些动摇,“是不是该换?”一位给孩子买过小米、华为和飞利浦等多个品牌儿童手表的家长王先生表示,孩子上三年级,“他把手表里面的社交功能、支付宝付款功能在后台进行了锁定,需要家长解锁才能用”。采访中,超过七成家长提到“圈子壁垒”,一个品牌的儿童电话手表只能和同品牌的“碰一碰”加好友,例如,小天才品牌只能和小天才品牌“碰一碰”,“华为、小米等其他品牌的手表融不进去”。也有家长没有给孩子买儿童电话手表。徐女士的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学校之前发过通知,儿童电话手表不让带进学校。”她告诉记者,孩子不主动要,她就没有买。三年级学生家长郭先生也没买,一方面最新款价格不菲,2000多元比有些手机都贵,更多则是担心孩子出现社交沉迷。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杨雄研究员认为,问题核心并非社交功能本身,而在于设计理念上引导缺失,容易导致产品的激励机制被简单为对“量化数据”(点赞数、等级)追逐,它可能将孩子社交行为导向攀比与功利化,由此衍生灰色产业链。“这背后折射出的深层矛盾是当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成人化’的社交工具,却未能同步给予匹配的数字公民教育,引导他们如何健康地看待与使用这些数据。”(澎湃新闻)

0 阅读:67
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提供丰富而专业的国际国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