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最难把控的2位将才,一个让他生不如死,一个让他怀疑人生 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一生识人善用、治军严明,可就算是这样的“智圣”,也有两位让他头疼到骨子里的将才。 一个是傲到骨子里的关羽,他用一场惨败把诸葛亮的心血搅得稀烂,让诸葛亮尝尽生不如死的滋味 另一个是勇冠三军的魏延,他的刚愎自用和激进主张,一次次挑战诸葛亮的底线,逼得这位智者频频怀疑人生。这两人不是无能之辈,恰恰是能力越强,越难把控,给蜀汉带来的影响也越深远。 先说说让诸葛亮“生不如死”的关羽。刘备入川后,把荆州这半壁江山交到关羽手上,诸葛亮当时就捏着一把汗。 荆州是诸葛亮“隆中对”里的核心战略要地,北可伐魏,东可联吴,守好这里才能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可关羽的性格是出了名的高傲,诸葛亮临走前反复叮嘱他“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可他转头就把这话当耳旁风。 孙权派人来求亲,想让儿子娶关羽的女儿,这本是巩固吴蜀联盟的好机会,可关羽张口就骂“虎女焉能嫁犬子”,把孙权的脸面踩在脚下,这一下就断了蜀汉的东援之路。 公元219年,关羽在没有请示诸葛亮和刘备的情况下,擅自发动襄樊之战。起初他打得确实威风,水淹七军,活捉于禁,斩杀庞德,逼得曹操都差点迁都。可诸葛亮在成都听到消息时,非但没高兴,反而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知道关羽的后方是空的。 果不其然,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抄了关羽的后路,荆州三郡一夜之间丢了个干净。关羽从威震华夏的名将,变成了丧家之犬,最后败走麦城,被孙权斩首。 消息传到成都,诸葛亮得知荆州丢了,关羽死了,手里的羽扇“啪”地掉在案上,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荆州一丢,“隆中对”的战略彻底泡汤,蜀汉失去了最肥沃的粮仓和最便捷的北伐通道,此后诸葛亮六出祁山都只能走崎岖的蜀道,粮草运输困难重重。 那些日子,诸葛亮既要安抚悲痛欲绝的刘备,又要重新制定战略,还要应对朝内的质疑,夜夜难眠,这种有心无力的痛苦,比自己打了败仗还难受,说是生不如死一点都不夸张。 如果说关羽是因高傲毁了大局,那魏延就是因刚愎自用让诸葛亮频频陷入两难,甚至怀疑人生。魏延刚投降刘备时,就敢当着众人的面说要“自领一军,直取长安”,这份胆气让刘备赏识,却让诸葛亮心里犯嘀咕。 刘备让魏延守汉中,他守了十年,把汉中打造成铜墙铁壁,没人敢说他能力不行,可他的脾气也越来越倔,总觉得自己的战略比诸葛亮高明。 诸葛亮北伐时,魏延每次都提“子午谷奇谋”,说要带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偷袭长安,认为这样能一战定乾坤。诸葛亮反复跟他分析:子午谷道路险峻,全长六百多里,全是悬崖峭壁,大军走进去连粮草都难运,要是魏军在谷口设伏,五千人就是送死。 可魏延根本听不进去,天天在军营里抱怨诸葛亮“太保守”“耽误大事”,甚至在军事会议上跟诸葛亮公开争执,一点都不顾及主帅的权威。 诸葛亮知道魏延能打,北伐离不开他,只能一次次忍让。有一次魏延吵得实在太凶,诸葛亮气得脸色发白,却还是强压怒火跟他摆事实:“当年韩信暗度陈仓,是因为有内应,且道路熟悉,你这计划毫无退路,一旦失败,北伐大军都要受牵连。”可魏延转头就跟将士们说“丞相胆小”,搞得军心动摇。 更让诸葛亮头疼的是,魏延跟蜀汉的文官集团矛盾极深,尤其是跟长史杨仪,简直是水火不容,动不动就拔剑相向。诸葛亮既要用魏延的勇,又要用杨仪的谋,只能当“和事佬”,每次调解完两人的矛盾,都得独自坐在帐中叹气。 后来诸葛亮病重,知道自己活不久了,特意安排退兵计划,让魏延断后,就是怕他在自己死后乱来。可魏延果然不听指挥,非要继续北伐,还烧了栈道阻拦大军撤退,最后被马岱斩杀。 诸葛亮到死都在为魏延操心,他肯定无数次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人,为什么这么有本事的将领,偏偏就管不住。这种明明知道隐患却无力根除的纠结,一次次冲击着诸葛亮的判断力,说他怀疑人生再贴切不过。 关羽和魏延,一个傲,一个倔,都是百年难遇的将才,可也都是让诸葛亮最费心的“刺头”。关羽的败亡让蜀汉元气大伤,魏延的折腾让北伐屡屡受挫。 诸葛亮一生运筹帷幄,却在这两人身上栽了大跟头,不是他能力不够,实在是这两位将才的性格缺陷太致命,而乱世之中,越是厉害的人才,越难被完全把控。这也告诉我们,再大的本事,要是管不住自己的脾气,最终不仅会害了自己,还会拖累身边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