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在新加坡当了20年总理,如今以国务资政身份去伦敦开会,直接放话:中国老了,

红楼背疏影 2025-11-14 18:12:49

李显龙在新加坡当了20年总理,如今以国务资政身份去伦敦开会,直接放话:中国老了,印度经济未来可能超车。这话不是随便说的,背后是新加坡和印度越走越近的现实。 李显龙的讲话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他提到的“老龄化”和“年轻人口”。他说,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发展可能会受到制约。 李显龙口中的“老龄化论据”,在联合国2025年最新数据: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5.8%,劳动力人口连续8年下降;而印度平均年龄28.7岁,15-59岁劳动人口占比67.4%。 单看数据似乎有理,但李显龙刻意回避了关键前提——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印度的4.2倍,2024年中国每小时劳动产出43.6美元,印度仅10.4美元。 其讲话的场合与时机颇具深意,伦敦峰会核心议题为“印太供应链安全”,台下参会者包括英国防大臣、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及美国印太司令部副司令。 2023年新加坡与印度签署《防务合作升级协议》,新加坡军队获得印度安达曼群岛军事基地的常态化使用权,这是新加坡除美国外首个海外常驻基地。 2024年双方军工贸易额达28亿美元,新加坡向印度出口了12套“紫菀-30”防空导弹系统,还帮助印度改造了3艘隐形护卫舰的电子战系统。 2025年上半年,新印自贸协定升级后,新加坡对印度投资同比增长41%,重点投向印度的半导体和港口基建。 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更是豪掷150亿美元,拿下印度最大港口孟买港25%的股权,还联合印度塔塔集团组建了总规模80亿美元的“数字基建基金”。 李显龙公开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表达担忧,本质是新加坡地缘战略的延续,作为马六甲海峡关键节点国家,新加坡始终奉行“大国平衡”策略。 2000-202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新加坡与中国贸易额从108亿美元升至890亿美元,同时成为人民币国际化重要枢纽。随着中国与东盟产业链融合加深,新加坡担忧自身“枢纽地位被稀释”,进而强化与印度合作以对冲风险。 再看印度的“潜力”与现实短板,李显龙刻意强调的年轻人口,确实是印度的优势——2025年印度劳动人口达8.8亿,比中国多1.2亿。但印度的识字率仅74.3%,其中掌握技能的劳动力不足15%,而中国技能劳动力占比达39%。 更关键的是基础设施差距:中国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153公里,印度仅38公里;2024年中国发电量是印度的5.7倍,工业用电保障率达99.2%,印度则经常出现“拉闸限电”。 军事领域的新印合作存在明显隐患,印度虽从新加坡获得先进防空系统和电子战技术,但印度军工装备“万国牌”的问题始终存在。 2024年印度陆军演习中,新加坡提供的“紫菀”导弹与俄罗斯S-400系统出现兼容性故障,导致拦截试验失败。 新加坡将印度作为军事支点,同样面临中国的反制影响——2025年中国对新加坡稀土出口量减少20%,直接影响新加坡军工企业生产。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也曾被西方吹捧“将超越美国”,当时日本的劳动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速与如今印度相似,但因技术创新不足和人口老龄化加速,最终陷入“失去的三十年”。 而中国正在通过产业升级对冲老龄化影响,2024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2%,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出口量占全球60%以上,这些都是印度短期内无法企及的。 新加坡的战略倾斜已产生实际代价。2025年上半年,中新贸易额同比下降8.3%,中国在新加坡的人民币清算量减少12%。 更关键的是,中国与印尼合作的雅万高铁二期工程开工,与马来西亚共建的皇京港进入试运行阶段,这些项目对新加坡的航运枢纽地位形成直接冲击。新加坡商界人士表示:“与最大贸易伙伴产生贸易摩擦,转而押注印度未来,风险不容忽视。” 2024年印度GDP总量达3.8万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占比58%,工业占比仅26%,而中国工业占比为39%。印度的软件产业优势集中于低端外包领域,2024年软件出口额680亿美元,仅为中国的28%。 更突出的是贫富差距问题——最富有的10%人口掌握全国77%的财富,庞大贫困人口导致“人口红利”难以有效转化为经济动力。 事实上,2025年上半年东盟与中国贸易额达3.2万亿美元,是与印度贸易额的6.4倍,多数东盟国家并不愿意跟随新加坡“押宝印度”。 李显龙的伦敦讲话是一次精准的政治表态,既为新印合作背书,向美国传递合作善意,也试图通过对中印经济前景的判断提升新加坡在印太格局中的话语权。 但经济规律不受政治表态左右:中国的产业升级成果与市场韧性,印度短期内难以企及;印度的发展短板,也无法通过与新加坡的军事合作完全弥补。 新加坡的“大国平衡术”运用得再娴熟,仍需面对“经济规律优先于政治算计”的现实——这亦是李显龙未提及的核心事实。

0 阅读:2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