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点已至!中国碳排放连续18个月不增,绿色科技浪潮颠覆全球格局】据最新分析显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在2025年第三季度同比持平,这正在延续自2024年3月以来已经持续18个月的“零增长或下降”的趋势。上述,是由芬兰赫尔辛基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的首席分析师劳里·米勒维尔塔(Lauri Myllyvirta)在为气候媒体《碳简报》(Carbon Brief)撰写的研究中指出,如果年末排放量没有出现激增,中国的年度碳排放可能在2025年出现下降。《碳简报》是英国的一家专注于气候变化的独立研究机构,以提供基于科学证据的气候政策分析和数据可视化著称。米勒维尔塔的研究报告称,尽管中国在今年第三季度的电力需求同比增长了6.1%,但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水平仍然保持持平,而交通运输部门的碳排放水平下降了约5%,其中风能、太阳能、核能与水电等清洁能源满足了九成的新增需求,而天然气发电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煤炭的比重。但是,相比之下,中国化工行业的增长也抵消了其他行业的减排效果,使总体排放量未能进一步下降,今年1至9月,中国塑料产量同比增长了12%,这主要是受外卖与电商对塑料包装需求持续激增的带动,此亦事关中国人民的每一天的吃喝拉撒。另外,受到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中国也加大了聚乙烯(塑料)的本土投产力度,政府也在鼓励炼油厂转向化工生产,可以弥补在新能源汽车大量普及背景下汽油需求下滑所带来的损失。米勒维尔塔认为,今年前3个季度过后,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处于微幅上升或下降的临界点,这将取决于第四季度的发展趋势,他还认为,9月份中国的排放量同比下降了约3%,已经使中国2025年全年总排放下降的可能性显著增加。所以,在我看来,中国的减碳战略的真正图谱也应该用精细和精准来概述,这应该也是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根本无法相比的。中国政府之前所制定的碳达峰时间点是2030年,现在看来,很有可能中国会提前此时间点之前5年完成,这必将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巨大成就,而且,现在还有两个趋势不能忽视:一个,就是中国的工业和制造业产能仍然在扩大,第二个,就是中国的碳排放得到了绝对的遏制。但是,很明显,现在有中国这个气候问题上成功的榜样站在最前面,全世界接近200个国家地区正呈现出3种态度:🔸一种,是大踏步步中国后尘,走中国之路,🔸另一种,是在是不是要学中国这个节点上犹犹豫豫,还拿不定主意,🔸而第三种,就是干脆把中国当成反面教材,当成自己的靶子,那就是USA,大漂亮国。美国在川普政府退出了国际气候协定后,在气候上正在为世界带来灾难,但在政治上也为在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提供了更大空间。9月份,中国政府曾首次宣布了温室气体减排的绝对目标,根据我们的新计划,中国将在2035年前将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碳排放峰值年份削减7-10%,这也是中国首次明确提出总体减排目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州长纽森(Gavin Newsom),他也是美国下届总统的热门候选人之一,11月11日,他在出席巴西贝伦(Belem)的联合国气候峰会(COP30)时,痛批了联邦政府缺席此次峰会是”一错再错”(doubling down on stupid),并警告此举恐怕让美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被抛下。这位美国民主党的州长似乎终于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痛批政治对手川普的平台,他强调,尽管特朗普政府撤销了环保法规,还扶植燃煤并且阻碍绿色能源的发展,其实美国各州当局仍在努力推进全球气候行动。特朗普在今年初重返白宫后,第二次签署行政命令退出了《巴黎协定》,所以纽森在接受美联社专访时批评特朗普否认气候危机的言论称:“如果你不相信科学,就该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提到了全球破纪录高温、海洋酸化与珊瑚白化现象,还有加州频繁的野火与恶化的空气品质。纽森还向媒体表示:“加州是世界上最被祝福、也是最被诅咒的地方,我们正承受气候变迁冲击的最前线:野火、干旱、洪水同时发生。有人真的在意吗?”纽森的话随时随地都可以到新闻媒体的证实,这几年以来,发生在美国加州的巨型山火几乎年年上演,每次都会搞到等到全世界人民都观瞻完成才会熄灭。美国加利福尼州是美国经济核心,也是气候政策先锋,但川普上台后,一度限制了加州制定进步环保法规的权限,包括阻挡其10年内禁止销售燃油车的政策。而据联合国官员称,今年仅有4个国家缺席了联合国COP30谈判,包含阿富汗、缅甸、圣马利诺,第四个就是美国,而美国还是人类历史上排放最多的二氧化碳的那个国家。但是,我们还要是说句但是,但是,就在特朗普政府阻碍全球气候行动,而欧洲也难以实现绿色愿景之际,另一个令人意外的大转变正在占全球人口最多数的数个大型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中发生着:巴西、印度、越南等国正在加速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埃塞俄比亚、尼泊尔等较贫穷国家则干脆跳过了燃油车,直接迈向新能源汽车。就连以石油产业为支柱的尼日利亚也在计划建设首座太阳能电池板厂。还有,摩洛哥正在打造电池产业中心,给欧洲的汽车制造商供货,智利的首都圣地亚哥近年来已实现半数以上公交汽车的电动化,而背后悄然推动全球市场出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正是可再生能源的超级大国——中国。对头,你不用怀疑,赐给中国“可再生能源的超级大国”的头衔的还是美国的《纽约时报》。中国企业现在正在将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和电池出口到能源需求旺盛的那些发展中国家,此外,还在向越南的太阳能板工厂、巴西的电动汽车工厂等项目投入了数以十亿计的美元资本,中国的绿色产业政策其实也在输出,正在塑造起全球增长最快经济体的能源发展轨迹。而这些新兴经济体正越来越多地依靠可再生能源满足其大量的能源需求,既节省了成本,也获得了能源安全,还有一些国家试图减少化石燃料进口以缓解外储压力。中国新能源技术的价格快速下降让这一切都成为可能,正如环境研究与倡导组织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所长阿尼·达斯古普塔所说,(中国的事实)表明经济发展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并行不悖。非洲大国埃塞俄比亚去年采取了一项极为非同寻常举措:禁止再进口燃油车,而亚洲的尼泊尔也大幅降低电动汽车的进口关税,如今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已经低于燃油汽车。巴西也提高了所有汽车的进口关税,迫使比亚迪、长城等中国品牌在巴西本土直接设厂,当然看似中国政府也乐见本国企业进行如此之产业输出。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净零排放政策实验室的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15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了2250亿美元,四分之三流入了“全球南方”国家,经通胀调整后,这一金额超过了二战之后美国所实施的援助欧洲复苏的马歇尔计划的投资规模。而另一个亚洲大国印度也在借鉴中国的模式,通过激励措施推动国内大规模安装太阳能发电设施,并扩大本土太阳能设备的生产,在贝伦的COP30峰会上,印度强调,它目前50%的电力需求可以通过风能、太阳能和水电满足,且已提前5年实现了《巴黎协定》规定的2030年清洁能源转型目标——虽然印度人的嘴巴有多少实话总是令人怀疑,但印度在全球气候问题上完全站在了美国的对立面。当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时,众签署国,尤其是主要西方国家,都信誓旦旦,其核心目标要控制全球升温幅度在工业化前2摄氏度内,并力争在1.5摄氏度内。美国、欧洲等富裕工业化国家曾经施压发展中国家加快减排,但当时的发展中国家回应称,它们同样拥有工业化发展权利,富裕国家应该资助其向清洁能源转型。然而《巴黎协定》已经签署了10年了,但这些数以千亿美元计的资金支持大多未能兑现,所以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们的不满依然存在,只不过,10年之间全球的大经济格局已经改变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并没有承诺给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巨量的资金支持,但中国向它们输出了绿色能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已经让今天的西方国家有岌岌可危之感。🔸比如,欧洲气候智库E3G气候外交与地缘政治副总监凯西·布朗说:“10年前,我们有政治承诺,却没有市场”“如今我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市场已经成型,而关键处在于,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格局中,政治领导力将源自何方?”随着今年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和电池出口量又创下新纪录,北京正带动世界其他地区加快使用可再生能源,许多欧美领导人都对中国因此日益增强的政治经济主导地位表示了担心,认为这会削弱他们的本国产业,但是,此次COP30表明,广大新兴国家对这一全新格局没有任何异议,天翻地覆的时刻正在到来。(本文参照了多家外媒报道及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