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下面几乎全是石油,我国缺油年年大量进口,那为啥不开采呢?就拿塔克拉玛干沙漠来

墨韵兰亭 2025-11-14 14:15:50

沙漠下面几乎全是石油,我国缺油年年大量进口,那为啥不开采呢?就拿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说,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有178亿吨,但为什么放着这么多油不采,年年还得花大价钱进口?   其实不是咱们不想采,是这地下的油,真的难伺候到了骨子里。先说说这油藏的深度,光听数字就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咱们住的高层住宅,撑死了也就百十米高,可塔克拉玛干的石油,大多藏在6000米到11000米的地下。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把六个埃菲尔铁塔摞在一起,再顺着塔尖往下钻到底,才能勉强摸到油层的边儿。普通油田钻到2000米就有油往出流,这儿得翻两三倍的深度,钻杆接起来能从地面一直捅到地壳深处,稍微偏一点点,之前的功夫就全白费了。   更麻烦的是油的“坏脾气”。地质数据显示,这儿超过70%的石油都是深层稠油,跟咱们家里炒菜用的重油一个样,黏稠度特别高,有的甚至硬邦邦的,跟铺路的沥青差不多。别说自己往地面流了,就算费劲吧啦抽到井口,都得费老大劲。   普通油田往地下注水,油就跟着水往上跑,这儿的稠油根本不吃这一套,必须给地下“加油升温”,要么往地里注蒸汽把油焐化,要么用化学药水把油泡软,这么一套流程走下来,开采成本直接翻好几番。   沙漠里的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塔克拉玛干夏天地表温度能烤到60℃,光着脚站地上都能烫起泡,漫天黄沙刮起来,设备外壳都能给磨出小坑;到了冬天,气温又能降到零下20℃,钢管冻得跟玻璃似的,一碰就脆。   打一口深井得几十台大型设备连轴转,光把这些“大家伙”运进去,就得先修一条能走重卡的公路,单是修路的钱,都够在平原地区开发一个中小型油田了。更别说工人的吃喝拉撒都得保障,设备坏了修起来也比别处费劲,每一项都像是在跟极端环境掰手腕。   一笔成本账算下来,就知道为啥咱们优先选进口了。现在塔克拉玛干深层稠油的开采成本,每吨至少得4000元往上,可国际市场上,不少中东原油运到咱们这儿,每吨也就3000多块。对中石油、中石化这些“三桶油”来说,“干活有效率、开发能赚钱”是硬要求,花更多的钱采国内的油,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一边进口便宜原油保证日常够用,一边集中力气钻研更牛的技术。   这背后其实藏着能源安全的大算盘。“三桶油”一直说要“靠国内兜底、多渠道找补”,国内的石油资源就像压舱石,不能一时冲动全采空。现在国际能源市场忽高忽低,咱们多进口、少动国内的储量,既能缓冲油价波动带来的影响,又能给未来留够后手。这就跟家里过日子似的,日常开销用工资,存折里的钱得留着应急,道理都是一样的。   当然了,不是说咱们就彻底放弃了,相反,技术攻关一直没停过。中国石油在新疆吉木萨尔的页岩油基地,就搞起了太阳能发电,用清洁的太阳能电力给油田供电,既省了能耗又降了成本;“智慧采油”也在推进,用无人机勘探、智能系统控制钻井,准头提高了不少。   现在塔克拉玛干的油田不是不采,而是慢慢采、有计划地采,先挑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区块开发,同时等着技术突破,把更多难采的油变成能用的宝贝。   所以说,放着沙漠里的石油不采,这可不是傻,是实打实的精明。咱们既要靠进口油保障当下的用能需求,又要把国内的储量当成战略储备,更要靠科技创新啃下硬骨头。等将来开采技术更成熟、成本降下来,塔克拉玛干这些深埋在地下的石油,才会真正成为支撑中国能源安全的“大粮仓”。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墨韵兰亭

墨韵兰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