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缺德了!”近日,江苏徐州,一男子下乡收玉米粒,称重时足足有1000斤,由于他相信农民的朴实,所以并没有检查得太仔细,可回去把玉米粒倒出来后,却发现里面掺了300多斤的沙子。网友:这是沙子里掺玉米了吧! 老张在粮食行当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一直都是凭着良心做生意,他知道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点粮食不容易,所以每次下乡收粮,只要看着对方实在,称重时没问题,他都不会过分挑剔,更不会像有些收购商那样翻来覆去检查个没完,用他的话说都是乡里乡亲的,买卖靠的就是个信任,没必要把关系搞得那么僵。 那天天气不错,老张和伙计像往常一样开车下乡收粮,走到一个村子里,遇到了一位卖玉米的农户,双方简单聊了几句,农户说自己的玉米都是今年的新粮,颗粒饱满晒干了的,保证没毛病。 老张看对方说话挺实在,又看着玉米堆得整齐,表面上的颗粒确实还不错,就没多想当场过了秤,显示足足有 1000 斤,按照市场价付了钱,就和伙计一起把玉米装上车,拉回了库房。 本来想着卸完货就能入库,等着后续加工出售,可刚把第一袋玉米倒出来,老张就愣住了,只见一堆金灿灿的玉米粒里,混着不少暗黄色的沙子,而且不是零星几颗,而是一捧一捧的。 他心里咯噔一下,赶紧让伙计把所有玉米都倒出来,仔细分拣过后,称重一看好家伙,纯沙子竟然有 300 多斤!这意味着,他花了 1000 斤玉米的钱,实际到手的纯玉米还不到 700 斤,里外里亏了一大笔。 看着地上堆得像小山似的沙子,老张又气又无奈,他这才反应过来,原来对方早有准备,把沙子巧妙地藏在了玉米堆的最底下,表面上看着全是玉米,不仔细翻查根本发现不了。 而他就是因为太相信 “农民朴实” 的固有印象,没想着去检查底层的粮食,才吃了这么大的亏,更让老张憋屈的是,他当时没留下任何检查的凭证,也没拍下玉米的全貌,现在再去找那位农户理论,对方大概率会不认账,甚至反咬一口说他故意找茬。 思来想去老张只能自认倒霉,把这 300 多斤沙子默默清理掉,自己承担了所有损失,他说钱亏了还能再赚,可心里的那股子委屈和失望,却好久都缓不过来,自己真心实意待人,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算计,以后再下乡收粮,心里难免会有阴影。 这事被老张发到网上后,很快就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大家纷纷替老张抱不平,吐槽那位卖玉米的农户 “太缺德”“砸了农民的招牌”。 有网友留言说:“本来农村买卖就靠信任,这么一搞,以后谁还敢轻易相信卖粮的?” 还有人调侃:“300 多斤沙子,这是把收粮的当冤大头耍啊,沙子里掺点玉米就敢按全价卖,真是刷新下限了。” 其实不光是老张,很多粮食收购商或多或少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只是掺沙的比例没这么夸张,有同行说现在收粮越来越难了,不是怕价格谈不拢,而是怕遇到这种掺假的情况。 以前大家收粮,基本都是看一眼表面就称重,现在不得不增加检查环节,要么随机抽检底层的粮食,要么当场倒出一部分查看,甚至还要带上专门的工具筛沙子。 这些额外的流程不仅耽误时间,增加了交易成本,还让买卖双方之间多了一层隔阂,少了以前那种彼此信任的默契,农村的商业环境,一直以来都靠着 “熟人社会” 的信任在维系。 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做买卖讲究的是诚信为本,坑蒙拐骗的事儿不仅丢面子,还会被乡里乡亲戳脊梁骨,可现在竟然有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不惜破坏这份珍贵的信任。 这种行为看似占了便宜,实则是砸了自己的饭碗,以后周边的收购商再遇到这位农户,肯定会加倍提防,甚至直接拒绝收购,而他的名声也会在村里传开,再也没人愿意和他做交易。 更严重的是这种个别现象还会影响整个行业的信任氛围,当越来越多的收购商因为怕被骗而增加检查环节,老实本分的农民也会受到影响,他们的粮食明明没问题,却还要多花时间配合检查,交易效率大大降低,久而久之,“农民朴实” 的标签会被慢慢消解,农村商业交易也会陷入 “人人设防” 的内耗之中。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要让收购商变得冷漠多疑,而是要建立起一套简单可行的交易规则,比如收粮时双方可以一起随机抽检,当场拍视频记录粮食的状态和称重过程,或者在交易单上明确写明粮食的质量要求和责任划分。 这样一来既保护了收购商的合法权益,也能让老实农民的粮食卖得更顺畅,把那些想投机取巧的人挡在门外。 粮食交易掺沙这种事,缺的不仅仅是道德,更是对规则的敬畏,300 多斤沙子换不来多少利益,却毁掉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信任,希望那位卖玉米的农户能明白,诚信才是长久之计,一时的小聪明终究会害人害己。 (信息来源:ahtv第一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