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现在最大的痛苦,就是远东问题!说白了,远东地区就像是俄罗斯的一个心结,丢掉太浪费,不丢掉又会成为俄罗斯的累赘。 说起俄罗斯远东,很多人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这地方资源多得能吓死人。 稀土、大量天然气、煤炭、森林,说是宝库都不为过。 可真要走进现实,你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富得是资源,不是经济。 整片比欧洲还大的地盘,在俄罗斯全国的经济占比居然只有可怜的4%,更像个烧钱机器,离了中央输血根本活不下去。 俄罗斯政府每年往那儿砸钱砸得手软,尤其是电力系统,远东地区自然条件太恶劣,发电难、供电难,维护成本更高,不补贴的话,许多地方可能连日常生活都得靠点蜡烛。 像楚科奇这种地方,几乎一半财政都来自中央补助;滨海边疆区2023年更是拿了三百多亿卢布的支持。 钱是砸下去了,可效果基本等于往海里倒水——真正投入开发的资源不到总量的十分之一,进度慢得让人怀疑是不是时间在倒着走。 但钱其实还不是最致命的问题,真正拖后腿的是人,远东地盘大得离谱,几百万平方公里,却只住着六七百万人。 这密度……别说大城市了,很多欧洲国家的乡下都比这热闹,最大城市海参崴也就六十多万人口,关键是年轻人不愿意留下。 大部分年轻人能跑的都跑了,去莫斯科、去圣彼得堡,反正就是离家越远越好,因为远东生活条件差,教育资源差,医疗更差,环境虽然好,但年轻人根本看不到前途。 政府当然也想把人留下来,发钱、免税、鼓励企业投资、给外地人迁过去的优惠政策一个接一个,可惜就是没人买账。 企业算得比政府还明白:远东市场小,本地消费能力弱,劳动力短缺,而且物流成本吓人。 从远东坐火车往莫斯科运货,要一个礼拜起步,这还不算各种不可控情况,你要企业来投资,他们当然摇头:这风险谁扛得起? 再说劳动力本身也有问题,熟练工人不够,懂外语的人才更少,本地人生活节奏慢得像“佛系再加强版”,年轻人没动力,中年人没活力,老年人不愿动。 你指望他们搞大开发?想得美。没有人,一切计划都变成纸上写写、会上说说。 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俄乌冲突爆发了,西边的道路被堵死,俄罗斯要想活下去,就只能把目光往东边甩,指望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 于是远东的地位被一下子抬到战略高度,海参崴这个不冻港突然成了“希望之港”,还是未来北极航线的重要节点。 俄罗斯甚至破天荒地,让中国把海参崴当作内贸货物的过境港,显然就是想让中国帮它一起把这块地方盘活。 可越到这种关键时刻,远东的短板就越明显——战略意义越大,现实执行力越差。 现在的俄罗斯,既没过去那么多钱,也没有大规模建设的余力,铁路老化、港口设备落后、电网效率低,这些都需要巨额投资。 问题是,俄政府现在根本没这个财力,更可怕的是,即便你有钱,也找不到足够的工人来施工,想开发资源、想扩建港口,但人从哪来?没人,一切免谈。 所以远东这地方,一直卡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扔了不舍得,抱着累死你,放弃它的话,等于退出太平洋的未来布局;继续投钱,又像往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洞里埋钞票。 普京嘴上说得响,说要把远东打造成21世纪俄罗斯的关键增长点,可现实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投入——见效慢——再投入——仍然见效慢。 俄罗斯现在正在用尽全力,让远东撑起国家向亚洲转身的希望,可它这条“胳膊”本身就是无力的,想让它扛大梁,真的太难太难。 这一切说到底,就是现实比理想残酷得多,远东拥有巨大的潜力,却因为贫困、缺人、缺基础设施,被困在了发展与停滞之间的夹缝里。 这才是俄罗斯最痛的地方:手握宝藏,却没有能力把它挖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