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京东的数据对比,我真是倒吸一口冷气!这压力简直大到离谱——市值464亿美元,员工却超过90万。而腾讯市值5800亿美元,员工才10万多。这意味着什么?京东用着腾讯九倍的员工数量,却只创造了对方不到十分之一的市值!这种反差实在太残酷了。 如果把今天的电商巨头拿来比较,你会发现一组特别扎眼的数据:一家企业有接近90万名员工,但员工人均对应的市值,只有区区5万美元;另一家员工不到2.5万,却能做到一个人顶上近685万美元的市值,差距整整一百倍。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背后的故事,就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先说拼多多,这家公司就是典型的“轻装上阵”,它几乎不碰物流,不碰仓库,把这些重活全部交给第三方。 自己主要做平台撮合,把流量引进来,把交易撮合好,剩下交给供应链伙伴去干。 成本轻,自然利润就高,净利润率能做到快30%,简单说就是:赚100块能留下将近30块,这种效率,高得让资本市场爱得不得了。 而京东则是另一种极端,它属于“全链条自己来”的重资产模式,物流体系全靠自建,全国仓库密密麻麻,配送小哥遍布各地。 光是人工成本一年就要花1360亿元,相当于每天为员工付出近3.7亿元,这种投入确实换来了服务体验的天花板——配送速度快得别人追不上。 但这么大的盘子,一运营就是巨额成本,最后只能换来1.7%左右的净利润率,每赚100块只留下1块多。 站在财务的角度看,自然是拼多多这种“轻资产”更赚钱,但商业世界从来不是单项比赛,京东的难处就在这里:它的优势是靠投入堆出来的,但如今它的护城河正同时受到四面八方的冲击。 比如它最强的3C数码和家电,拼多多在下沉市场越做越猛,还不断向中高端挤压,美团也从外卖跨界来抢手机和家电的生意,甚至把即时零售搬到京东的主战场。 流量这一侧,抖音靠直播间卖货,微信靠社交流量推私域,这些都是京东难直接复制的打法。 结果就是,你刚守住前门,后门又进来人;你左边补上了洞,右边又被挖开了。 京东也不是坐着挨打,它尝试各种新业务,外卖、旅游、汽车市场一个不落,但问题是,每开一个新摊,就得往里砸钱。 第二季度,新业务亏损直接从7亿跳到148亿,这种烧法假如继续,财务压力可想而知,站在京东的角度,现在就是进退两难:不扩张会被人蚕食,扩张又可能把自己撑崩。 但事情如果只看利润率和市值,那就太片面了,京东的“重”,背后是接近百万人的饭碗,是数十万个家庭的收入来源。 光是京东物流体系里,就有70万人在就业,这意味着它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它在全国铺起来的仓库、线路、冷链,也都是实体经济真真切切的基础设施。 换句话说,京东扛着的,不只是自己的账本,还有社会的稳定和就业的压力,它做的很多事,是那些只追求财务效率的平台公司不愿做、也做不了的。 所以你不能拿一个“轻资产”的短跑选手,去跟一个背着大装备的战士比速度,这本身就不公平,对于京东这样的公司,必须把“社会贡献”“就业价值”“实体支撑能力”算进它的综合表现里。 “轻”和“重”代表两种不同的经济逻辑,“轻”跑得快、利润高、扩张迅速;“重”扎得深、耐冲击、能撑住产业链的底座,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健康,离不开“轻”的创新,更离不开“重”的托底。 未来京东最关键的,是能不能让自己“重而不笨”,保持物流实力、继续创造就业的同时,通过技术升级和组织调整,让重装备跑得稍微轻盈一点、灵活一点。 如果这一点做到,它不仅能继续撑住中国电商的实体根基,甚至还有机会把“重资产”做成新的壁垒。 你觉得,未来电商格局里,“轻快”的拼多多会笑到最后,还是“扛着重担”的京东会稳到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