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自己的国家!”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

风林事儿说 2025-11-14 12:06:09

“滚回自己的国家!”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便发视频吐槽称:“在中国凭什么工作才有钱拿?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钱拿!”网友:我们不接收难民,他是怎么么跑来的?   卡佳(化名)的家乡在乌克兰中部的第聂伯罗,2022年战火蔓延到家乡时,她跟着难民潮逃离了祖国,一路辗转波兰、捷克,最后听说德国的难民福利最好,便费尽周折抵达了柏林。 德国有专门的《寻求庇护者福利法》兜底,像她这样的难民不仅能拿到每月折合人民币四千多的现金补助,连住房、取暖、医疗这些基本开销都能靠实物福利覆盖,不用工作也能维持温饱。 德国的政府还给他们提供多样化住房,从公寓、酒店到集体宿舍、临时安置点不等,有工作但收入不足以支付租金的难民,还能申请住房福利。这样的生活条件,搁在自己的国家都不一定有这么好,卡佳就在这样的生活里逐渐堕落,也不去找工作,也不说靠自己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就靠着德国的补贴生活。 这种“不劳而获”的日子过久了,让她误以为全世界都该有这样的福利。 到了2024年,德国就收紧了规矩,要求必须学德语、找工作才能拿补助,而且福利待遇也在不断减少,不工作的难民甚至可能被政府取消在德国的居留权。 卡佳自己既通不过德语面试,又不想上课,才被逼得逃离欧洲。 可她没料到,中国从来不吃 “不劳而获” 那套,哪怕是当年接收近30万印支难民,也是安排到国营农场干活,政府给的安置费是帮他们起步,不是让他们躺平,这种 “工作换生存” 的思路早成了社会共识。 中国的低保、救助都是给本国困难群体的,还得符合收入标准、进行公示,哪可能给外籍人士发 “白拿钱” 的福利? 而且想来中国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中国对难民的认定和安置向来有严格规矩,1982年就加入了难民公约,但从来不是 “来者不拒”,当年接收印支难民时,也是先通过外交斗争追责输出国,再集中安置到农场、工矿让难民工作谋生,走的是 “授人以渔” 的路子,从没有过 “不干活白给钱” 的先例。 这位乌克兰人能进来,看情况是钻了入境政策的空子,中国对乌克兰在内的59国实行海南等地的免签政策,持普通护照就能免签停留30天,她大概率是用旅游签证进来的,压根没走难民申请流程。 2022年以来中国接收的少数难民,都是通过正规庇护申请渠道来的,大多是学生或商务人士,和旅游签完全是两码事。卡佳这种通过中介办旅游签过来的,本质上就是短期访客,连难民申请的门槛都没碰,自然算不上“接收的难民”。 这种打擦边球的情况不是个例,之前就有外国人靠旅游签入境后超期停留,结果被警告罚款,严重的还会拘留。 别说她是旅游签,就算是合法来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也得先拿到工作许可证,和用人单位一起交社保,才能享受医保、养老金这些待遇,不干活自然没收入,这和中国人“靠双手吃饭”的逻辑没区别。 但卡佳受不了呀,她在德国一直都是不劳而获的,什么都白嫖,来到中国之后没想到还要工作,而且她找工作也一直在碰壁,钱也越花越少,最后受不了了,直接发了视频怒喷。 实话实说,中国的逻辑其实很实在,作为人口基数大的发展中国家,连本国居民都得靠劳动换取收入,没道理给短期访客发福利。 卡佳要是真想在华合法生活,得先把旅游签转成工作签,拿到就业证件后找份工作,和用人单位一起交社保,才能慢慢享受相应待遇。 但她既不想走正规流程,又惦记着“白拿钱”,这种心态怎么可能得到认同,不被网友怒骂都算是好的了。 说到底,不是中国的规则苛刻,是她没搞懂:不同国家的福利体系,从来都和自身国情、社会逻辑绑定,想带着“躺赢”的惯性走遍世界,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0 阅读:0
风林事儿说

风林事儿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