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下面几乎全是石油,我国缺油年年大量进口,那为啥不开采呢?就拿塔克拉玛干沙漠来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11-14 10:19:11

沙漠下面几乎全是石油,我国缺油年年大量进口,那为啥不开采呢?就拿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说,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有178亿吨,但为什么放着这么多油不采,年年还得花大价钱进口?   首先得说,这沙漠的“性子”可不是一般的烈,跟普通油田比起来差远了。塔克拉玛干光流动沙漠就占了33万平方公里,沙丘一年能挪5到10米,遇上极端情况,有的地方甚至能窜出去20米。   石油开采离不开大型设备,可这设备往沙漠里一放,一场沙尘暴过来就可能被埋住。2021年顺北油田就遇上过特强沙尘暴,12口油井全停了工,光清理被埋的设备就花了好几天。   更折腾人的是温差,夏天正午的时候,地表温度能飙到67℃,设备上的塑料件都能晒化了;到了冬天,气温能跌到零下20℃,液压系统天天冻得开裂,单是维护设备就得额外多花不少功夫。   比地面环境更让人头疼的,是地下的“地质迷宫”。塔克拉玛干的油气藏大多埋在6000米以下,其中70%还在7000到10000米的超深层,这比全球80%油田的常规埋深都要深好几倍。   而且这些油气藏还藏在碳酸盐岩的缝洞里,孔隙度只有2%到8%,就跟把芝麻撒在石头缝里似的,想找到它们比大海捞针还难。   更危险的是深层压力,8000米深的地方,压力能达到150兆帕,这相当于每平方厘米要扛1500公斤的重量,井壁坍塌的概率是常规油井的3倍。   还有些区块含高浓度硫化氢,浓度超过100ppm,这可比10ppm的安全标准高太多了,2022年就有个井场因为轻微泄漏,20个工人赶紧撤离了,可见这风险有多高。   这么恶劣的条件,直接把开采成本抬得老高。2024年《中国石油报》做的调研里说,在沙漠里打一口9000米的超深井,光投资就得1.2亿元,这是东部地区3000米常规井的10倍还多。   再加上设备损耗、工人防护这些日常开销,算下来每桶油的开采成本大概30美元。可中东波斯湾的油田,埋深大多不到2000米,挖起来跟“捡油”差不多,成本才3.7美元一桶,差距一下子就显出来了。   更不划算的是风险,早年在这儿打井,“空井”的概率高达15%——就是花了钱打下去,却没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气。   2020年就有两家企业,因为8000米深的地方地层垮塌导致卡钻,单口井的损失就超过8000万元,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就算不考虑成本,把油采出来了,运出去又是个大麻烦。塔克拉玛干在南疆腹地,离东部的炼油厂和港口远得很,差不多十万八千里。   要是修输油管道,沙漠里每公里的成本就得800万元,是平原地区的4.7倍,而且风沙天天刮,管道防腐的维护周期得缩短60%,本来能用10年的维护周期,现在不到4年就得修一次,常年下来又是一大笔钱。   要是换成卡车运,不仅油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大,遇上沙尘暴还得停下来等,根本赶不上工业需求的节奏,毕竟工厂天天都得用油,断不得。   更关键的是,这片沙漠的生态太脆弱了,根本碰不得。   这里一年降水量还不到100毫米,可蒸发量却有3400毫米,随便一棵草、一棵梭梭树,长起来都得靠老天爷赏饭吃,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几乎为零。   石油开采会产生含油废水,要是处理不好漏到地下,潜水层就会被污染。   2019年就有个试采区,因为临时处理池没做好防漏,废水渗了出去,周边10亩梭梭林全枯死了,那些树本来都长了五六年,就这么没了,看着都心疼。   而且大型设备在沙漠里碾压,会破坏地表的结皮——这层结皮看着薄,却是防止沙子流动的关键,一旦坏了,沙漠化只会更严重。   新疆林草局的数据显示,光沙漠边缘每平方公里的植被恢复成本就有50万元,要是大规模开发,得毁掉多少植被?后续恢复又得花多少钱?这生态账根本算不过来。   不过这可不是说咱就把这宝藏扔那儿不管了。   这几年技术上的突破不少,以前定向钻井仪还得靠进口美国的,现在国产的万米钻机已经能扛住沙漠里的高温高压了,钻井周期从原来的730天缩短到365天以内,效率提了一倍。   随钻测井的分辨率也提上去了,以前容易漏掉的那些薄储层,现在也能精准找到。2021年的时候,中石油和中石化还启动了“中中合作”,两家企业一起攻关,就是想慢慢啃下这块硬骨头。   但咱得算长远账,能源安全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现在国际油价波动大,有时候中东的油比咱们自己采还便宜,先买这些便宜的进口油,把沙漠里这些难采的资源留着当战略储备,多好?   等将来技术更成熟了,开采成本降下来了,或者国际上油供应紧张了,咱再慢慢开发这些地下的“黑金”,这才是稳妥的办法。   毕竟这178亿吨石油埋在地下跑不了,只要时机到了,就能真正帮上咱们国家发展的忙,急不得。

0 阅读:214

猜你喜欢

念薇评娱乐八卦

念薇评娱乐八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