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BRDM-2轮式装甲侦察车①BRDM-2是众多军事冲突中常见的装甲车之一,

灵犀锁所深楼 2025-11-14 02:23:54

苏/俄BRDM-2轮式装甲侦察车①BRDM-2是众多军事冲突中常见的装甲车之一,但人们对它的评价却褒贬不一。这主要是由于特殊的战场环境或不恰当的使用方式,使其声誉受到了影响。实际上,BRDM-2是一种非常经典的苏式轮式装甲作战车辆。 在1989年停产之前,BRDM-2各型产量高达7200辆。华约内部的波兰、东德和捷克等国获得了生产许可证,该车型还扩散至全球39个国家。因此,BRDM-2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苏联展示军事影响力的重要标志。BRDM-2参与了世界上众多军事冲突,从几次中东战争、阿富汗战争、两伊战争到前南内战、海湾战争、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直至当下的俄乌冲突,其身影无处不在。 基于BRDM-1发展而来 上世纪50年代末,核武器在军事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整个战役理论的重心也发生了转变,以核突击为核心组织战役并利用其效果成为地面部队行动的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苏军对装甲侦察车辆的战场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完善核生化防护能力的BRDM-2应运而生。作为BRDM-1的深度改进型,BRDM-2并非全新的设计,而是大量沿用了BTR-40系列的部件。然而,其设计着眼点在于提升核环境下的战场适应性,因此相较于BRDM-1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改善BRDM-2在“核环境”下的适应性,安装一套完善的核生化防护装置(NBC)是必不可少的。当时,杰特科夫设计局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超压式、个人式和混合式。超压式三防装置由γ射线报警器、毒剂报警器、控制机构、关闭机、滤毒通风装置和密封部件等组成。其原理是,当车辆遭受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时,报警器会立即报警,同时控制机构迅速关闭车辆的常开窗孔,滤毒通风装置开始工作,污染空气只能经过滤净化后进入车内,供乘员呼吸,并在车内形成超压。乘员无需穿戴个人防护器材,对操作没有影响,但对车体气密性要求较高。个人式三防装置与超压式相比,没有关闭机,但增加了面罩及导气管等设备。当车辆遭受袭击时,报警器报警,滤毒通风装置工作,乘员迅速戴上面罩,通过导气管与公用的滤毒通风装置相连,获得洁净空气。该装置对车体气密性无特殊要求,但车内会被污染,且乘员佩戴面罩后操作不便。混合式三防装置则是超压式和个人式的有机结合。一般情况下,先在车内形成超压,呈超压式工作状态;当车辆气密性被破坏时,乘员立即戴上面罩,转为个人式工作状态。经过权衡利弊,杰特科夫设计局决定为BRDM-2采用“双保险”,安装混合式三防装置。 对于装甲侦察车辆而言,机动性和通行性至关重要。然而,作为BTR-40系列的有限改进,BRDM-1在这方面表现并不理想。BTR-40系列本质上是GAZ-40军用越野卡车的装甲版本,其动力/传动系统前置的布局被沿用到了BRDM-1.这种布局虽然有利于简化设计、布置战斗室以及共用现有卡车生产线,但也带来了诸多弊端,如车体头部无法形成大倾角的防弹外形,动力系统易受损,噪声、振动和热辐射对驾驶员影响大,拆卸难度高等。更关键的是,随着战斗全重的增加,BRDM-1出现了“头重脚轻”的问题,尤其在丘陵或山区行驶时,上下坡机动性差,严重影响了其机动性和通行性。此外作为两栖车辆,BRDM-1的适航性也因这一问题而不佳,苏军一线部队对此多有抱怨。因此,将发动机由前置改为后置成为改善车辆纵向重心、提高适航性的关键。杰特科夫设计局在重新设计BRDM-1时,将动力系统布局改为后置,这一改变带来了诸多好处:车首可采用合理的防弹外形,动力系统被布置在不易受攻击的车体尾部,车辆生存能力提高;易于保证动力机组的风冷散热;用密封隔板将传动系机组与乘员隔开,乘员工作环境改善;车尾动力传动舱便于安装可拆卸式装甲盖板,提高了动力机组的可维护性,进而提升了车辆的整体妥善率。此外,强化火力性能也是杰特科夫设计局重新设计BRDM-1的重点之一。BRDM-1入役后,其薄弱的军械系统配置饱受一线部队诟病,仅配备一挺外置式7. 62毫米机枪,在苏军强调侦察-先遣支队火力的背景下,显然无法满足需求。苏军各级部队普遍组建了侦察-先遣支队,这些支队在主力部队前30~40千米处活动,若能具备强大火力,可粉碎敌军大部分抵抗,使主力部队无需展开战斗队形即可快速推进。因此,按照苏军的战役法理论,侦察-先遣支队的规模和火力配置都要足够强大。然而,BRDM-1的7. 62毫米机枪不仅对装甲目标无效,对砖石结构简易工事和一些“软”目标也毁伤能力不足,难以承担重任,所以强化火力成为BRDM-2设计上的侧重点。 结构特点 BRDM-2是在BRDM-1基础上重新设计的,该车采用4x4驱动,战斗全重7吨,车长5. 75米,宽2. 35米,高2. 31米,车底距地0. 43米,轮距1. 84米,可跨越1. 25米宽的壕沟,最大爬坡度达31度。与BRDM-1类似,BRDM-2也采用4人制乘员组,即驾驶员、副驾驶员、车长、机枪手。车体采用全焊接钢装甲结构,可防轻武器射击和炮弹破片。从前往后,全车分为驾驶室、战斗室和动力室三部分。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车长位于右侧,二人前方均配备装有防弹玻璃的观察窗口。为进一步加强防护力,在防弹玻璃外侧上部加设了装甲铰链盖。作战时,铰链盖放下,车长和驾驶员通过水平安装在车体上部的一系列潜望镜观察周围地形。其中,供车长使用的有8具潜望镜,包括6具TNP-A通用潜望镜、1具TPKU-2B周视昼用潜望镜和1具TKN-1夜视潜望镜;供驾驶员使用的有4具TNP-A通用潜望镜,其中1具可替换为TWN-2B夜视潜望镜。战斗室两侧各有一个射击孔,为扩大乘员观察范围,在射击孔上装有一套突出车体的观察装置。由于车体尾部没有后门,乘员只能通过位于车长和驾驶员身后、车体上部开设的两个圆形舱口出入,舱盖铰接于车体,可向后90度转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仅有两个出入舱口在战术使用上存在不便,但在苏军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战役法理论中,由于考虑随时可能进行战术核突击,进入战区后一般不安排下车,因此不必为方便下车而牺牲车辆的适航性和安全性。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灵犀锁所深楼

灵犀锁所深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