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向中国低头!”6年前,一日企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便以1块的价格,把50%股份卖给了长安,就这样退出了中国市场,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现在怎样了? 这位一手把铃木带起来,还让品牌在印度站稳脚跟的关键人物,当年硬是让铃木喊出“宁死不向中国低头”的话,最后以1块钱的价格卖掉合资公司一半股份,彻底退出了中国市场。 执掌铃木四十余年的传奇社长铃木修,1978年接掌铃木时,他靠一款奥拓打响名号,不仅稳住了日本市场,1993年带着奥拓进入中国后,更是精准踩中了当时国民对“经济实惠代步车”的需求。 那些年,街头跑的奥拓、北斗星随处可见,北斗星连续六年稳坐销量第一,2011年铃木在中国年销突破22万辆,摩托车业务更是遍地开花,那时的铃木修,眼里全是小型车的成功路径。 更让他得意的是印度市场,早在多年前他就力排众议和当地马鲁蒂公司合资,建工厂、铺渠道,把小型车的性价比优势发挥到极致,2017年铃木在印度卖了164万辆,占了当地一半的市场份额,这种绝对统治力,让他觉得中国市场的变化不过是“暂时波动”。 可这份成功也养出了他的固执,2010年后中国汽车市场早就变天了,国民口袋鼓了,开始盯着更大、配置更高的SUV和紧凑型轿车,奇瑞等国产品牌更是靠着高性价比疯狂挤压市场。 可铃木修偏不低头,奥拓从1995年到2008年13年没大改款,别人都在研发新车型,他还死磕小型车阵地,觉得“中国人迟早会回到务实的选择上”。 直到2017年销量跌到8.6万辆,同比跌了25%,次年又爆质量丑闻,他还是嘴硬喊出“宁死不向中国低头”,最后只能以1元价格把股份卖给长安,狼狈退出中国市场。 那时他大概觉得无所谓,毕竟印度市场的盘子足够大,可他没算到,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有多致命。 退出中国后,铃木修把所有宝都押在了印度,可这根“支柱”早就不如当年坚挺。2025年上半年,铃木在印度的累计销量跌到89万多辆,同比降了2.2%,6月份单月更是跌了13.3%。 更要命的是电动化浪潮的冲击,铃木修在位时对电动车兴趣不大,等2025年铃木终于砸80亿美元在印度建电动车工厂,推出e-Vitara车型时,才发现市场早被塔塔占了八成份额,现代、马恒达也虎视眈眈。 莫迪虽然亲自站台,可现实难题一堆:稀土材料短缺把新车产量砍了三分之二,电池产业链本地化要砸更多钱,原本的燃油车用户又不买电动车的账,投入巨大却迟迟打不开局面。 铃木修到死都没看到印度市场的翻盘,而他留下的铃木,如今正为当年的固执买单。中国市场这几年新能源汽车卖得如火如荼,2024年销量突破3000万辆,长安接手铃木股份后,靠着本土研发把当年的工厂改成了新能源基地,活得风生水起。 反观铃木,不仅错失了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连印度的基本盘都在松动,产品线单一的老问题没解决,电动化转型又慢了半拍,全球销量连续下滑。 说穿了,铃木修当年的“不低头”,不是什么骨气,而是被过往成功困住的短视。他能靠精准判断把铃木带到巅峰,却因为拒绝正视中国市场的变化摔了跟头,把一手好牌打稀烂。如今铃木在印度的挣扎,不过是为这份固执付出的漫长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