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莎拉蒂4折甩卖,保时捷利润暴跌99%! 很难相信,曾经风光无限的豪车,如今居然这样了。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这背后隐藏着一场颠覆性的巨变。 最近汽车行业传出的两个消息,震动了整个市场。 曾经被视为身份象征的传统豪华品牌,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格局重塑前的剧烈阵痛。 玛莎拉蒂的价格雪崩,成为了这场风暴中最刺眼的一幕。 根据2025年11月最新的经销商信息,其SUV车型格雷嘉的折扣令人咋舌。 燃油版车型折后价已探至38万元左右,几乎是打了5.8折。 更夸张的是纯电版车型,2024年底才高调上市,官方指导价接近90万元。 如今,经销商直接给出了35.88万元的惊人低价,折扣深至4折。这种降价幅度,简直是断崖式下跌。 价格跳水背后,是销量的持续萎靡。数据显示,玛莎拉蒂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出货量仅为1800台,同比下滑超过14%。 这个数字,甚至不如一些新势力品牌单月的零头。 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更是惨淡。回想2017年,玛莎拉蒂在华年销量曾高达1.44万辆,那是它的黄金时代。 而到了2025年,前九个月的进口销量仅有1023台,同比还在下滑。 为了挽救颓势,玛莎拉蒂中国区管理层频繁变动。从2023年到2025年3月,总经理已经换了三任。 这种动荡,恰恰反映了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迷茫与深层焦虑。 如果说玛莎拉蒂是销量危机,那么保时捷则遭遇了更致命的利润危机。这个以高利润率著称的品牌,交出了一份让外界震惊的财报。 2025年前三季度,其营业利润仅为4000万欧元。 要知道,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40.35亿欧元。这意味着,保时捷的利润同比暴跌了99%。 尤其是在第三季度,甚至出现了高达9.66亿欧元的单季亏损,这在保时捷的历史上极为罕见。 曾经作为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中国,也未能幸免。2025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在华销量仅为3.22万辆,同比下滑26%。 与2021年约9.5万辆的峰值相比,下滑幅度已近三分之二。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传统豪华品牌的光环正在快速褪色。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暂时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技术转型的迟缓。 电动化浪潮的冲击,远比他们想象的要猛烈。 以玛莎拉蒂的纯电Grecale为例,其采用的400V电气架构,在技术上已经落后。 目前中国同价位品牌已普遍采用800V高压平台,充电效率和续航能力都远超前者。 智能化方面,这些传统豪强的表现同样乏力。 保时捷等品牌的车机系统,被普遍诟病沿用欧洲的使用逻辑,导航和互联体验难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高要求。 这与本土新势力快速迭代的智能座舱形成了鲜明对比。 根本动因,是中国品牌的全面崛起和由此带来的“技术平权”效应。 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样子。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提升。 以武汉市为例,2025年10月其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到52.7%。这意味着市场已经进入了由新能源车主导的新阶段。 比亚迪、蔚来、理想、极氪等国产品牌,正在强势崛起。 这些品牌凭借在高性能、高智能和快迭代上的优势,在30-50万价格区间推出了极具竞争力的产品。 它们直接分流了过去属于传统豪华品牌的客户群体。 消费者突然发现,他们不再需要为传统的品牌标志支付过高的溢价。 用更少的钱,就能获得更先进的技术、更贴心的配置和更优越的驾驶体验。豪华品牌的光环效应,因此大打折扣。 这背后,是中国消费者心态的深刻变迁。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变得更加务实和理性,不再固执地认为进口一定比国产强。 他们更看重产品的实际价值,而非虚无的品牌故事。 这种从“品牌驱动”到“价值驱动”的转变,标志着消费市场的真正成熟。 这种趋势不仅发生在汽车行业,在服装、电子产品等领域也同样明显,国货潮牌的兴起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面对危机,一些品牌已经开始行动。保时捷就在加速本土化转型。 2025年11月5日,其位于中国的研发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这被视为其放下身段、正视现实的关键一步。 这个中国研发中心旨在开发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技术。其首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车载娱乐系统,计划于2026年正式上车。 保时捷官方也坦承2025年是低谷,并希望从2026年开始改善。 这一现象并非孤立存在,它嵌入在中国产业升级的宏大背景之中。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汽车产业的标准化工作,健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标准体系,支持优势技术走向全球。 海关总署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5年前10个月,中国汽车出口额高达7983.9亿元,同比增长14.3%。 这充分说明,中国汽车的全球竞争力正在快速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