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顶铜樽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出于热爱,伸手在内部摸了一下,谁知,竟然有了意外发现,而这个发现竟然让无人问津的铜尊一下子变成国宝级文物......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里,何尊展柜前挤满游客,目光都锁在内壁 “宅兹中国” 铭文上。 这四个字让它成了国宝,可很少有人知道,它曾被埋在土里,还差点作为普通文物远赴日本。 从农民锄头下的铜疙瘩,到见证 “中国” 起源的国宝,何尊的故事藏着太多意外。 1963 年春天,陕西宝鸡斗鸡台村农民陈堆在自家地里翻土。 锄头碰到硬东西,他以为是石头,挖出来却见个裹满土锈的铜器,形状像个圆口尊。 陈堆不懂文物,只觉得这东西沉甸甸的,就搬回家放在墙角,用来装玉米种子。 后来陈堆家搬去外地,临走前把铜器交给弟弟陈湖保管,说 “没用就扔了也行”。 陈湖看着铜器不像普通物件,没舍得扔,一直摆在家里,偶尔用来腌咸菜。 1965 年,陈湖觉得这铜器占地方,又听说收购站收老物件,就背着它去了宝鸡市博物馆。 接待的工作人员看铜器锈迹斑斑,造型普通,没太当回事,只给了陈湖 30 块钱。 就这样,何尊被送进博物馆库房,和一堆普通青铜器堆在一起,没人去研究它。 库房管理员偶尔整理时,会擦一擦上面的锈,却从没发现内壁藏着铭文。 这一放就是十年,何尊在库房角落里,默默等着被发现的那天。 1975 年,国家要选一批青铜器去日本办 “东亚古代文明展览”,工作人员开始整理库房。 何尊因为造型符合西周早期特征,被选入备选名单,和其他文物一起搬到打包车间。 负责清点的马承源教授,对青铜器有股执念,每一件都要上手摸一摸、看一看。 当他拿起何尊时,觉得重量比同类铜器略沉,下意识往内壁摸了摸,指尖突然碰到凸起。 “这里面好像有东西?” 马承源心里一紧,立刻找来手电筒往里照。 光束穿透昏暗,何尊内壁上,一排排模糊的纹路慢慢清晰,是铸造时留下的金文!马承源赶紧找来拓印工具,小心翼翼把纸贴在壁上,生怕损坏这些沉睡千年的文字。 拓片展开时,他数了数,整整十二行一百二十二字,字体是西周王室特有的厚重风格。 当读到 “余其宅兹中国” 时,马承源手都抖了 ——“中国” 二字竟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铜器上! 他立刻叫来同事,大家围着拓片反复辨认,没人敢相信这个发现。 原来,这尊铜器是西周成王时期,重臣 “何” 为纪念周王赏赐铸造的。 铭文里详细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在成周(今洛阳)营建新都的史实。 “宅兹中国” 就是周成王宣布定都于 “中国”,这里的 “中国” 指天下中心,是政治与文明核心。 此前学界认为 “中国” 最早见于战国文献,何尊的发现直接将其历史提前千年。 消息传到北京,考古专家连夜赶到宝鸡,对何尊进行全面鉴定,最终确认其国宝地位。 1975 年的日本展览,何尊自然没能成行,它被留在国内,开始了深入研究。 专家们清理掉何尊表面的锈迹,才发现它造型暗藏巧思 —— 圆口方尊,腹部饰有饕餮纹。 饕餮纹线条细腻,纹路间还嵌着绿松石,只是岁月侵蚀,绿松石大多脱落。 通过铭文和纹饰考证,专家确定何尊铸造于公元前 1038 年左右,是周初重要礼器。 当年铸造它的 “何”是周王室重臣,因辅佐成王有功,获赐土地与青铜,才铸造此尊纪念。 1980 年,何尊正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成了镇馆之宝。 当年发现它的农民陈堆,后来听说这铜器成了国宝,还特意去博物馆看了一次。 站在展柜前,陈堆指着何尊说 “这就是我当年挖出来的”,工作人员都为这段渊源惊叹。 马承源教授后来多次来到宝鸡,每次都要去看何尊,说 “它是中华文明的活见证”。 如今,何尊不仅是文物,更成了 “中国” 一词起源的象征,吸引着无数人探寻历史。 每年都有学者专程来研究何尊铭文,试图从中解读更多西周历史细节。 有专家发现,铭文中 “宅兹中国” 的 “兹” 字写法独特,反映了周初文字的演变。 还有人通过铭文记载,考证出成周营建的具体时间,补充了史料的空白。 何尊的故事,也被写进课本,让更多人知道,“中国” 二字背后,藏着三千年的文明传承。 从农民家里的咸菜罐,到博物馆里的国宝,何尊用自己的经历,讲述着中华文明的厚重与璀璨。 信息来源:长江日报——这件国宝曾流落废品收购站差点被毁!之后的发现令人震惊……


天空
破铜烂铁
萌萌哒籽酱 回复 11-13 17:48
去你的
江上听风 回复 11-13 22:09
纯粹是讨骂!
用户12xxx94
之前的是砖家吧
用户10xxx31
没有图片,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