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毛主席当了27年警卫员,后又保卫华国锋邓小平,如今依然在世,他是建国后在毛主席身边任职时间最久的警卫队长,主席的一个暖心举动令他铭记终生。 1931年出生在江苏海安的陈长江,童年是被苦日子泡大的,家里六个兄弟一个妹妹,吃了上顿没下顿,十岁就得上地主家做长工,瘦小的肩膀早早扛起了生计。 十五岁那年,他咬着牙参了军,成了海安独立团一连情报站的一名情报员。 1946年参军时恰逢解放战争最吃紧的阶段,海安一带的战斗一场接一场。 苏中战役期间,他的任务是侦察敌情,姜堰、曲塘这些敌人据点,他要么划着小船偷偷摸过去,要么扮成做零活的、要饭的混在人群里,眼睛像鹰一样盯着敌人的动向。 东台到泰州的河穿沙岗而过,他和战友们常在河边埋伏,专打敌人的运输船和小汽艇,冷枪冷炮里藏着的全是机智和胆量。 最惨烈的要数姜堰攻坚战,前两次打下来都损兵折将,排以上干部就牺牲了一二十个,连营级干部也倒下不少。 第三次总攻时,他和战友们抱着“拼了命也要拿下来”的念头冲锋,终于把阵地夺了下来,那场仗让他这辈子都记得:革命的胜利,是战友们用命堆出来的。 1949年,陈长江调到泰州军分区特务连,先是去长江边修大堤,后来又领着大伙搞大生产,两百多亩地种庄稼栽茨菇莲藕,养猪场也打理得井井有条。 1950年他评上了军分区劳动模范,去扬州开英模会的时候,胸前的红花映着黝黑的脸,满是庄稼人和战士的踏实。 这年六七月份,中央从苏北部队选警卫人员的消息传了过来,要求挑家庭出身干净、身体结实、立过功有战斗经验的基层党员干部。 陈长江打仗敢拼命,种庄稼是能手,还是支部委员,条条都符合,就这么被选中调往北京,分到了专门保卫毛主席的中央警卫团一连。 1951年1月踏进中南海那天,他攥紧了拳头,暗自发誓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刚到主席身边时,他才说两句话就被主席听出了口音:“你是如皋、海安一带的吧?” 他连忙点头,主席接着聊起黄桥战役、苏中七战七捷,那些他亲身参与过的战事,经主席一讲才更懂其中的战略分量。 往后二十七年里,他跟着主席外出四十多次,见过主席最操劳的模样,也见过主席最亲和的日常。 1951年春天,主席去石家庄名义上是休息,四十多天里压根没合过几次整觉。 抗美援朝的地图铺在桌上,哪个部队守在哪、在哪交战,主席都标得清清楚楚,深夜还在给彭德怀发电报。 国内土改、镇反的请示堆成山,《毛选》一到三卷要逐篇审定,灯光常常亮到天明。 1974年七月到1975年四月,八十多岁的主席最后一次长时间外出,九个多月里接见干部、会见外宾,忙得脚不沾地。 陈长江跟在身边,开车门、引外宾、站哨值勤,看着老人疲惫却坚毅的身影,心里又敬又疼。 主席的生活里没有半点“伟人架子”,陈长江陪他游过几百次泳,长江、湘江、闽江都留下过身影。 1958年四月在福建,江水冰得刺骨,六个试水的战士倒下三个,主席游完却红光满面,笑着说“水里比岸上舒服”。 1959年回韶山,主席三十多年没回家,见了乡邻不管老少都拉着说话,上祖坟时说:“共产党人不信鬼神,但要敬父母。” 让战士们折把松枝插上,恭恭敬敬鞠了三躬,有人提修坟,他摆着手说:“加点土就行。” 吃饭就四菜一汤,两荤两素,内衣上打满补丁,去世后没给家人留一分遗产,房租家具费全从自己工资稿费里扣,这些细节陈长江看在眼里,记了一辈子。 主席常跟警卫们说:保卫是第一职责,调查研究是第二职责。 陈长江就带着这个嘱咐,先后四次回海安老家调研。 1954年查合作社,1961年看公共食堂,1967年悄悄观察家乡的秩序,1969年核实生产队合并的事。 1967年那次汇报,他直言“农民不种地、学生不上课”,主席听着说“稳住农民就没事”; 讲到有人造谣“找到毛岸龙”,主席严肃地说“这种事不用宣扬”,那份实事求是,深深影响了他。 李银桥离开后,陈长江接任警卫队长,十年里每次主席外出都由他带队,连1971年南巡那样的关键行程都有惊无险,从未出过差错。 陈长江的故事,最打动人的从不是“警卫队长”这个身份,而是藏在细节里的忠诚。 他跟着主席27年,把主席的务实学了个透——汇报情况不掺水分,执行任务不打折扣,连后来保卫其他领导人,这份精神也没丢。 咱常说传承红色基因,其实不用找多宏大的载体,陈长江这样一辈子守住初心的人,就是基因最好的传递者。 忠诚从不是抽象的口号,是战火里的无畏,是守护中的严谨,是一辈子的言行一致。 【评论区聊聊】你从陈长江的故事里,读懂了什么? (信源: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 ——新四军老战士、毛泽东警卫队长陈长江访谈——上海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