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的玄侄孙孙伟勇:“国家统一是孙中山先生最深切的夙愿!” 今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9周年的日子,孙伟勇站在纪念活动现场,话语掷地有声: “隆重纪念先生诞辰,本身就是对一切分裂行径的有力回应,这是先贤遗志,更是民心所向。” 孙伟勇的自豪不是没有缘由,孙中山先生用一生书写的革命史诗,早已刻进民族记忆。 当年他振臂一呼,辛亥革命的炮火就轰开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闸门,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就此诞生。 这不是简单的改朝换代,是给古老中国换了“新灵魂”——从此“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现代化的大门才算真正敞开。 先生在《建国方略》里画下的蓝图更让人感慨,那些关于铁路网、港口群、工业基地的设想,放在百年前像遥不可及的梦。 如今高铁穿梭神州、巨轮扬帆出海,每一项成就都在兑现先生当年的期许。 孙伟勇说:“看到先生功绩被永远铭记,内心满是欣慰,这份情感,每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中国人都能共情。” 在所有遗愿里,孙中山先生对“统一”的执着格外动人,他留下过这样的话:“‘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这句话是他亲历山河破碎后的肺腑之言。 当年军阀割据,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先生一次次发动革命,既要反对外来侵略,更要结束内部分裂。 即便到了生命最后时刻,三份遗嘱里还在反复呼喊“救中国”。 《国事遗嘱》心系国家伟业,《致苏联政府遗书》希望携手促成国家独立,连给家人的《家事遗嘱》里,也藏着对民族未来的牵挂。 这份对统一的执念,早已成了先生精神最鲜明的印记。 更让人敬佩的是,先生的家国情怀从不是嘴上说说。 1910年母亲病危,大哥孙眉因长期支持革命早已破产,只能向他求助。 当时先生募集的革命经费数以万计,可他宁愿四处奔波筹借,也绝不挪用一分公款。 给侄儿写信时,他恳切催促对方赶回来见祖母最后一面,许诺帮他升学、安家,甚至专门给侄媳妇写信劝说。 即便这样,侄儿还以钱款不足拖延,先生只能再筹钱,却坦诚告知后续300元实在无力筹措。 后来他途经香港想登岸见母亲,被当局禁止,只能在船上与双目失明的母亲匆匆相见,母亲去世时他远在南洋,只能写诗寄托“生不侍药,死不凭棺”的悲痛。 公私分明到这份上,才懂他“天下为公”的理念从来都扎根在骨子里。 把这些事串起来看,就明白先生对“统一”的坚持不是临时起意,是刻在骨子里的民族执念。 咱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统一就是历史的主基调,就算有过分裂,最后也都会重归团圆。 那些搞“台独”的人跳出来闹分裂,不光是跟全民族的历史过不去,更是明着背叛孙中山先生的遗志。 先生一辈子都在为国家完整拼尽全力,现在有人想把台湾从中国分出去,这跟先生当年反对的军阀割据有啥区别? 值得庆幸的是,先生成了两岸人心里共同的念想。 他的思想在两岸都受尊重,他走过的革命路也跨着海峡,这就是最好的交流桥梁。 孙伟勇提议靠先生的足迹和思想搞文化、青年交流,这主意很实在。 年轻人多听听先生的故事,多去那些革命旧址走一走,自然会明白两岸本来就是一家人,根本拆不散。 靠和平发展拉近距离,靠交流沟通凝聚共识,这才是实现统一最稳当的路,也最对得住两岸的老百姓。 毕竟大家流着一样的血,日子过好了才是真的,打打闹闹从来都不是正经办法。 现在咱们常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白了就是接着先生当年的事往下干。 他想让中国独立、富强,想让国家统一、百姓安稳,这些目标现在都在一个个变成现实。 统一从来不是某个人的愿望,是孙中山先生这样的老辈人用一辈子追的梦,是一代代中国人护着的根,更是现在两岸同胞都能得着好处的事。 没有统一,复兴就少了最关键的一块;把统一办成了,民族复兴才算真的圆满。 先生当年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现在看,统一就是这样的大潮流。 它藏在《建国方略》的蓝图里,藏在三份遗嘱的嘱托里,更藏在两岸同胞的血脉里。 顺着这股潮流走,才对得起老辈人,才对得起子孙后代。 【评论区聊聊】孙中山先生的统一梦还会远吗? (信源:孙中山后人孙伟勇:国家统一是孙中山先生最深切的夙愿——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