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为什么没有航运能力?很简单,被英国给坑了,印度花大价钱清空淤泥,结果恒河三角洲是孟加拉国的! 恒河不是没有水,它的年径流量比黄河多得多,但问题在于这水来得太不讲理。每年六到十月,雨季如约而至,洪水猛涨,仿佛要把整个大地冲刷一遍;可一过十月,水就像被谁关掉的水龙头,迅速干瘪下去。 旱季一到,河床露出大片泥沙,别说大型船,连小船都可能搁浅。这种“旱涝两极”的水文特性,直接把恒河变成了一条季节性的大水沟。 更麻烦的是泥沙问题。恒河的含沙量在世界范围内都能排得上号,年年下来的淤泥足够“喂饱”整个三角洲。可这不是好事,因为这些泥沙没处去,全淤在平原上。 恒河流域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慢,泥沙沉积得格外快,导致河道宽浅、主航道位置时常变动,一个季节换一套地图都不夸张。 航运最怕的就是主航道不稳定,今天能走明天就搁浅,这样的“惊险体验”让投资水运的人望而却步。 本来这些自然问题,如果再穷也不是不能想办法解决。中国的长江也有水量不均、含沙量大的问题,但通过系统的流域治理,修水库、建闸坝、疏通航道,一步步把不利变成了优势。 恒河为什么做不到?因为历史在这里挖了一个大坑,英国人是第一批“坑神”。 英国殖民时期,恒河曾被短暂地利用过,运输茶叶、棉花等货物,但不久之后,英国人发现修铁路更香。 铁路快、准、效率高,不用跟季节作斗争,也不用清淤。于是他们开始大规模建设铁路,把恒河丢在一边。 更绝的是,他们在恒河上建了一大堆低矮桥梁,方便火车通行。这些桥现在成了印度航运的“天花板”,吨位稍大的船根本过不去。 你想加高?不好意思,涉及老桥改造、铁路重建,工程复杂得不得了。英国人走了,但他们留下的这些工程,成了恒河航运永远迈不过去的坎。 问题是,1947年那场分治把恒河的命门给摘了。恒河最终汇入孟加拉湾,而三角洲和出海口,全都归了今天的孟加拉国。 这意味着印度即使自己在上游修得再好,最后的出海口也不在自己手里。航运如果没有出海口,就像高铁修到半路突然断了,货运怎么走? 更重要的是,恒河作为一条国际河流,任何跨境航运开发都绕不开孟加拉国的合作。两国关系再好,也得层层协商,涉及水量分配、河道整治、环保标准、航运规则等等,复杂程度远高于国内独立开发。 现实是,印度政府并不是没有想过做点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陆续推出了“恒河行动计划”等治理项目,目标是改善水质和河道条件,但这些年下来,进展缓慢。 很多项目资金到位率不到预算的四分之一,一边喊口号一边卡预算,项目自然难以推进。更要命的是,恒河流域横跨多个邦,每个邦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上游想蓄水,下游担心断流;一个邦要清淤,另一个邦怕水位下降影响灌溉。协调成本高,治理效率低,恒河治理就像一场永不结束的“拉锯战”。 印度也尝试吸取经验,比如学习中国长江航运的治理模式。但问题是,恒河的基础条件和政治环境都不一样,照搬肯定走不通。 中国能在长江上建起三峡大坝,是因为有充足的库容、集中的治理体制、统一的政策执行力和协调机制。 而印度,面对的是多邦自治、财政分散、政策不连贯,任何一个工程都可能卡在地方政府之间的争执中。 更现实的尴尬是,即使印度花大价钱去清淤、疏通航道,最终最大的受益者可能仍然是孟加拉国。 因为恒河的最终出海口不在印度,货物出海必须经过孟加拉国的水道,印度再怎么努力,也得看邻国的脸色。 所以说,恒河今天的航运“缺位”,并不是简单的基础设施问题,而是自然、历史、政治多重因素的叠加。 从英国殖民到印度独立,从地理分治到文化信仰,每一层都像一块石头,叠在恒河这条航运之路上,想要清除,谈何容易。 这不是哪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南亚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结构性挑战。 恒河的问题,提醒我们真正的区域发展不能靠某一方单打独斗,而需要从上游到下游、从技术到制度,建立起真正的合作机制。否则,不管你多努力,最后还是可能“为他人做嫁衣”。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