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治理见效,即将转入温和通胀,消费者信心指数见底回升,不要再用老眼光看了1. 通缩对于企业经营不太好,2024年基本上就有结论了,下半年开始大力治理了,出了很多招。因此,2024年9月中国股市突然崛起,2025年取得了中美关税战的辉煌胜利,牛市继续。2025年从指标上看,通缩问题仍然在延续,但进入年末,已经有转变的明显迹象。2. 10月CPI同比上涨0.2%,结束了此前的负增长态势。其实CPI通缩问题不算太大,舆论一直更为关注对于工业生产更为重要的PPI,同比还是-2%、-3%。10月PPI环比由9月的持平转为上涨0.1%,为2024年以来首次环比上涨;同比降幅收窄至-2.1%,连续3个月收窄,工业品价格通缩压力明显缓解。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连续第6个月扩大。3. 从货币数据来,M1是最关键的。2023年10月M1增速是-3.3%,M1是领先指标,有约1年提前反应问题,说明后面通缩下力大。到2024年7月升至5.6%,已经开始从货币角度治理通缩了,过了一年见效并非偶然。企业活期存款回升贡献了M1增长的60%,企业流动性改善明显。4. 财政方面,2024年四季度以来发力了,以旧换新、设备更新等政策持续出台,拉动汽车、家电等消费回暖。2025年前10月汽车累计销售2768.7万辆,同比增12.4%。管理层明确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重点,多个领域见效了。上市公司利润增速相比2024年明显好转,已经渡过了底部时期。5424家上市公司中,53.61%实现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瑞银证券预测沪深300指数每股盈利增长6%,较2024年的1%显著提升,半导体、家电、硬件设备营收增速均超15%较为突出。5. 从2021年顶峰起熊了四年的大消费,感觉应该见底了。进入11月,大消费板块关注度明显上升,所谓"老登"的传统消费与"小登"的科技成长市场风格之争,不再是一边倒,不少资金从科技转投消费。消费受情绪影响严重,亢奋时觉得一片大好,低迷时又过度看空。 总体来说,消费情绪在波动中转化,有些消费已经重拾升势,有些在最后一跌。但2025年相比2024年,市场总体情绪明显好转,国际国内看中国市场都有相当大的转变,看空情绪明显减少。6. 可以判断,2024-2025年就是消费情绪的低点!最新的2025年9月消费者信心指数89.6,相比2021年的峰值127仍然很低,但相比前期低点86已经开始回升。综合多方面迹象,消费者信心2026年指数最起码也是温和回升,不太可能有啥大的利空因素了,房地产再弱也就那样了。有利于消费者信心提升的利好却可能很多,2025年斗争胜利,国内外市场环境都向好。财政与货币政策方面,发力空间还有很多,这都会让消费者信心回升。2026年消费者信心回升,预计A股全年上涨。
